查拉鲁普石窟 吐蕃时期开凿的佛教石窟。又称帕拉鲁布。位于拉萨市药王山东麓山腰,距地面22米。始建于7世纪40年代,由松赞干布时期的茹雍妃(洁莫遵)主持开凿,历经13年完成。依山而凿,其平面形状为不规则的长方形,面积27平方米。洞口高2.56米,宽4.45米,最宽处5.5米。石窟形式属于早期支提式石窟,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较为流行,中亚、西域与中原地区等地均有流布,唐代以后较少见。石窟入口朝东,与大昭寺相望。中心为一柱,从柱到洞壁是宽0.75~1.3米的转经廊。石窟的中央石柱和南、北、西三壁上有造像71尊,除两尊泥塑外,余皆为石刻像。在71尊造像中,吐蕃时期造像47尊,其表现手法受印度、尼泊尔雕刻影响,并具有吐蕃早期雕刻风格。1962年十世班禅确吉坚赞出资维修,1979年吐登旺久对石窟进行维修。1996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石柱造像 四面有高浮雕造像14尊,多残指断臂,经重修后补全,造像身披法衣,原有面貌已失。石柱东面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5尊造像。中为释迦牟尼佛,高1.28米,两弟子阿南、迦叶分站左右,阿南像高0.92米,迦叶像高1米,另两菩萨造型相同,高1.05米。石柱西面有一佛、二弟子3尊造像。中为释迦牟尼佛,高0.77米,同东面造型相似,两弟子迦叶和阿南像高0.64米。石柱南、北两面均有一佛、二菩萨3尊造像,佛像造型、服饰、大小相同。中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44米,其身后为两尊胁侍菩萨。
南壁造像 造像数量最多,分上、中、下三排共32尊,其上排有17尊,中排1尊,下排14尊。中排造像形体最小,下排最大。①上排。造像组合规律,17尊分为7组:上排之首尼玛次佛为独立的一组,像高0.29米,其上方为一石雕刻太阳。“尼玛”系藏语“太阳”之意,“次”系藏语“抓”之意,尼玛次即为“抓太阳的人”。其余6组均为一佛二菩萨造像:第一组主尊为释迦牟尼佛,高0.33米,右胁侍菩萨像高0.31米,左胁侍菩萨像高0.31米;第二组主尊为西藏历史上宁玛派大译师素尔穹·喜饶扎巴,右胁侍菩萨像即第一组左胁侍菩萨像,菩萨像高0.35米;第三组主尊阿弥陀佛,像高0.4米,右胁侍菩萨造像高0.42米,左胁侍菩萨造像高0.45米;第四组主尊释迦牟尼像,像高0.38米,右胁侍菩萨造像高0.42米,左胁侍菩萨高0.47米;第五组主尊释迦牟尼佛,像高0.38米,左胁侍菩萨像高0.45米,右胁侍菩萨像高0.43米;第六组主尊释迦牟尼佛,像高0.37米,右胁侍菩萨即前一组左边菩萨,左胁侍菩萨高0.3米。②中排。为一尊释迦牟尼佛造像,因上下两排空隙较小,故像高0.25米。③下排。共有14尊造像,距地面约1米,包括13尊菩萨造像及1尊金刚力士造像。菩萨造型、服饰基本相同。
北壁造像 共有19尊造像,分上、下两排:上排有两尊造像,均为释迦牟尼佛,高0.4米。下排自西向东有17尊造像,以菩萨像为主,其次是吐蕃时期的重要人物,如松赞干布像、文成公主像、赤尊公主像、禄东赞像,还有阿弥陀佛和金刚力士,后者为泥塑。菩萨造像高0.5~0.8米,整体造型协调、优美。松赞干布像高0.71米,其主要特征是帽顶有一小佛头像。文成公主像位于松赞干布像右侧,高0.55米,梳唐朝头饰,戴耳饰、手镯等饰物,与松赞干布装束大体相同,动作优美典雅。赤尊公主像位于松赞干布像左侧,高0.52米,衣着与文成公主相同。禄东赞像高0.64米。
西壁造像 西壁造像在数量上较少,自南向北有6尊造像,其中一尊为泥塑护法神头像,距地表高1.1米。由于西壁崖面的崖石纹理呈斜状,不宜于雕凿,因此西壁中部3米多长的崖面上无任何造像,但西壁造像非常精致,形象各异。菩萨造像体形高大,造像比例协调,面相端庄,像高0.83米,造像雕刻细腻,人物形象生动,装饰齐全,衣纹清晰流畅。三世佛三尊造像基本相同,过去佛与现在佛均高0.4米,未来佛高0.41米。连花生像高0.45米。
故事
中央石柱造像 四面有高浮雕造像14尊,多残指断臂,经重修后补全,造像身披法衣,原有面貌已失。石柱东面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5尊造像。中为释迦牟尼佛,高1.28米,两弟子阿南、迦叶分站左右,阿南像高0.92米,迦叶像高1米,另两菩萨造型相同,高1.05米。石柱西面有一佛、二弟子3尊造像。中为释迦牟尼佛,高0.77米,同东面造型相似,两弟子迦叶和阿南像高0.64米。石柱南、北两面均有一佛、二菩萨3尊造像,佛像造型、服饰、大小相同。中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44米,其身后为两尊胁侍菩萨。
南壁造像 造像数量最多,分上、中、下三排共32尊,其上排有17尊,中排1尊,下排14尊。中排造像形体最小,下排最大。①上排。造像组合规律,17尊分为7组:上排之首尼玛次佛为独立的一组,像高0.29米,其上方为一石雕刻太阳。“尼玛”系藏语“太阳”之意,“次”系藏语“抓”之意,尼玛次即为“抓太阳的人”。其余6组均为一佛二菩萨造像:第一组主尊为释迦牟尼佛,高0.33米,右胁侍菩萨像高0.31米,左胁侍菩萨像高0.31米;第二组主尊为西藏历史上宁玛派大译师素尔穹·喜饶扎巴,右胁侍菩萨像即第一组左胁侍菩萨像,菩萨像高0.35米;第三组主尊阿弥陀佛,像高0.4米,右胁侍菩萨造像高0.42米,左胁侍菩萨造像高0.45米;第四组主尊释迦牟尼像,像高0.38米,右胁侍菩萨造像高0.42米,左胁侍菩萨高0.47米;第五组主尊释迦牟尼佛,像高0.38米,左胁侍菩萨像高0.45米,右胁侍菩萨像高0.43米;第六组主尊释迦牟尼佛,像高0.37米,右胁侍菩萨即前一组左边菩萨,左胁侍菩萨高0.3米。②中排。为一尊释迦牟尼佛造像,因上下两排空隙较小,故像高0.25米。③下排。共有14尊造像,距地面约1米,包括13尊菩萨造像及1尊金刚力士造像。菩萨造型、服饰基本相同。
北壁造像 共有19尊造像,分上、下两排:上排有两尊造像,均为释迦牟尼佛,高0.4米。下排自西向东有17尊造像,以菩萨像为主,其次是吐蕃时期的重要人物,如松赞干布像、文成公主像、赤尊公主像、禄东赞像,还有阿弥陀佛和金刚力士,后者为泥塑。菩萨造像高0.5~0.8米,整体造型协调、优美。松赞干布像高0.71米,其主要特征是帽顶有一小佛头像。文成公主像位于松赞干布像右侧,高0.55米,梳唐朝头饰,戴耳饰、手镯等饰物,与松赞干布装束大体相同,动作优美典雅。赤尊公主像位于松赞干布像左侧,高0.52米,衣着与文成公主相同。禄东赞像高0.64米。
西壁造像 西壁造像在数量上较少,自南向北有6尊造像,其中一尊为泥塑护法神头像,距地表高1.1米。由于西壁崖面的崖石纹理呈斜状,不宜于雕凿,因此西壁中部3米多长的崖面上无任何造像,但西壁造像非常精致,形象各异。菩萨造像体形高大,造像比例协调,面相端庄,像高0.83米,造像雕刻细腻,人物形象生动,装饰齐全,衣纹清晰流畅。三世佛三尊造像基本相同,过去佛与现在佛均高0.4米,未来佛高0.41米。连花生像高0.45米。
故事
加波日东面山腰上,有一座隐秘的洞窟寺庙,名叫查拉鲁普,它是松赞干布时代的建筑。整个崖壁都被凿空,形成一个转经的廊道,中间保留一个石柱,石柱和石壁上刻满了佛教的祖师、菩萨和护法神像,还有藏王松赞干布的造像。松赞干布有三位藏族王妃,他让每位王妃都修了一座神庙。扎拉鲁普是木雅妃茹央扎开凿的,当时开凿岩石非常困难。松赞干布规定,每凿出一升石粉,发给一升盐的报酬。那时候,盐特别特别贵,工匠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最后终于把洞窟寺庙修成,供奉扎拉贡布护法神像。
至今这座洞窟寺庙完好无损地保存在那里,每天都有许多信徒香客转经朝拜,还有更多的参观者,怀着紧张和尊敬的心情,进入酥油灯光闪闪的黑暗洞窟转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