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地区 西藏六大地区之一。位于自治区北部,东邻昌都地区,西接阿里地区,南与拉萨市、林芝地区、日喀则地区接壤,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那曲,系藏语“黑河”之意。古称羌塘。因地处西藏北部,历史上又有“藏北”之称。总面积40余万平方千米。那曲地委、行署驻地在那曲镇。人口37.68万,藏族约占总人口的99%,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9.5%。
简史 那曲地区古属象雄政权统治,在汉文史籍中称为羊同。在藏文史籍中,将这一地区称为卓岱,意为“牧业部落”;居民为卓巴(羌巴),意为“牧民”或“北方人”。7世纪,那曲一带属苏毗部落统治。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后,那曲成为吐蕃的属地。10世纪,那曲、羊八井、帮仓(当惹湖和昂则湖一带)、朗如(班戈县一带)被称作北方四部落。元至元六年(1269),那曲的巴青、索县、比如、那曲及当雄一带设置驿站,派蒙古军士驻守,后形成霍尔三十九族,由霍尔王管辖。雍正三年(1725),清政府设青海办事大臣,委任第十二代霍尔王赤加吉钦总管三十九族,直属理藩院夷情衙门。九年清廷勘定青藏地界,唐古拉山脉南北两麓诸部落,分属驻藏大臣和青海办事大臣管辖,三十九族划归驻藏大臣直管。乾隆十六年(1751),清政府在那曲地区建立坎囊宗,隶属地方政府。坎囊宗由堪布和囊索部落头人联合行使管治权,为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那曲另有部分地区归班禅管辖。宣统三年(1911),清政府势力衰弱,原来驻藏大臣管辖的达木及三十九族地区改由地方政府管辖,并接管班禅属区。1916年地方政府设置霍尔地区总管,即“霍尔基”。1942年西藏地方政府撤销霍尔基,设立绛曲基巧,即那曲总管公署。1950年10月,那曲地区东部解放。1956年设立黑河基巧办事处。1959年撤销各地基巧办事处,设立行政公署。1960年,黑河地区改名那曲地区。198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尼玛县。此后,那曲地区10县、1区的地县行政体制确立。
自然地理 地处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整个地形西高东低,中西部地形辽阔平坦,多丘陵盆地。东部属河谷地带,多高山峡谷。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大气含氧量平均为60%。主要山峰有桑丹康桑山、那木热阿山、贡嘎瓦嘎玛山、色如拉根山和可热阿山等,均属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分支山脉或余脉。境内最高山峰为桑丹康桑山,海拔约6590米。境内河流纵横,水利资源极为丰富。长江、怒江均发源于境内,另有热曲、益曲、索曲、苏曲、威曲、色曲、寿曲、布曲、冬曲、达木曲、玛尔曲、当曲河、下曲河、尕尔曲、嘎尔曲、江爱藏布、波仓藏布、达热藏布、夏布曲河、申扎藏布、巴汝藏布、永珠藏布等河流。主要湖泊有错鄂、昂孜错、布若错、东嘎错、洛波错、色林错、格仁错、时补错、木纠错、纳木错、越恰错、错龙错、错玛尔错、白玛珠错、当惹雍错、依布茶卡、朱日玛错、错阳恰错等3000余处,湖泊总面积1万多平方千米,其中纳木错为西藏第一大湖,也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色林错为藏北高原第二大咸水湖。属亚寒带气候区,高寒缺氧,气候干燥,多大风,无绝对无霜期。年均温度-0.9~-3.3℃,相对湿度48%~51%,年均降水量380毫米,5~9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80%,年均日照2852.6~2881.7小时。全地区发现黑色、有色、贵金属、非金属及宝玉石矿共46种,矿产地335处。其中大型矿床11处、中型矿床20处、小型矿床(点)304处。探明储量的矿种12种,矿产地20余处。野生动物主要有猴、狼、猞猁、盘羊、石羊、野驴、獐子、雪豹、斑头雁、狐狸、水獭、黄羊、雪鸡、野鸭、黄鸭、黑颈鹤、藏羚羊、野牦牛、棕熊、白唇鹿、白马鸡等110余种,其中列入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40余种,另有10余种为那曲特有的珍贵物种。有森林13.69万公顷,木材蓄积量1200余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柏树、松树等。草药资源主要有藏黄连、虫草、贝母等,名贵药材资源有豹骨、熊掌、猴骨、鹿茸、鹿角、麝香、盘羊角、岩羊角、岩羊毛、藏羚羊角及野牦牛的角、舌、骨髓等。其中虫草年产量11723千克,贝母产量2619千克。
经济 那曲地区经济以牧业为主,农业为辅,也有少量工业。①农牧业。种植业分布在比如、索县、巴青、嘉黎4县以及西部尼玛县的小气候内,主要农作物有青稞、豌豆、油菜、冬小麦、青饲料等。牧业县有那曲县、嘉黎县、聂荣县、安多县、申扎县、班戈县、巴青县、尼玛县。牧业以饲养牦牛、绵羊、山羊、马、藏绵羊等为主。20世纪80年代起,牧区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资的办法,建立网围栏草场约23.57万公顷,新开辟家庭人工饲养基地4666.6公顷,兴建牲畜保暖圈棚220万平方米,建立防灾抗灾物资储备点26座,设有多处乡兽防站,村兽防组。比如县和索县为半农半牧县。②工业。那曲地区已建立起现代工业体系,有国有企业43家,包括工业企业21家,商业流通企业19家,运输企业2家,旅游企业1家。民族手工业产品主要有卡垫、地毯、民族服装、鞋、帽、藏式家具、藏刀、银器、铜器等40多个品种。地毯、藏药销往国外。比如、巴青、索县、申扎等县建有水力发电站。查龙水电站年发电量1579.55万千瓦时。那曲双循环地热电站装机容量1000千瓦。尼玛县和双湖特区建成太阳能光伏电站。安多县内有小型风力发电机300余台。③交通运输。1951年前,那曲地区没有公路。1954年后,建成青藏、黑昌、安狮等公路。那曲地区国道总长为366.4千米,省道1861.8千米,县道1809千米,乡道6745.24千米,村道20231.2千米,专用公路97千米,通车总里程31110.64千米。那曲地区的公路养护机构发展到8个公路段,共84个道班,从事公路养护的干部职工478人。全地区形成了以109青藏公路、317黑昌线、黑阿线、安班线、班申线、那聂线、那嘉线、帮那线为主的公路网络。④邮电。2002年全地区邮电通讯业务总量1125万元,业务收入1185万元。电话业务收入2562万元,交换机总容量1.92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32万户。那曲镇、安多县城、巴青县城、比如县城、索县城及扎拉、恰则、良曲、孔玛、色昌等4县10乡镇开通光纤通信。移动业务收入1856万元,用户1.14万户,交换机容量2万门。
科教文体卫 早在远古时期,藏北就有了自己的文化,包括至今仍广为流传的神话、诗歌和牧歌,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举世闻名的《格萨尔王传》。藏北草原的民间艺术还有锅庄舞、羌舞和热巴舞等,以及岩画、壁画、石刻、雕塑、建筑等。自元朝后,藏北地区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民间故事和谚语进一步发展,《松巴谚语》属其精品。那曲地区还成立文化遗产抢救办公室,负责收集整理藏北的文化遗产,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编辑出版了《羌塘民间歌谣》、《羌塘民间故事》、《藏族谜语》、《羌塘谚语》等体现藏文化传承脉络和风格的集子。该地区古遗址有远古石器出土点4处、岩画10处、古墓群12处、石刻2处、古建筑7处、古遗址3处。这些古遗址和古建筑对研究藏北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全地区有8个县级文化馆,4个乡级文化站,1000多个村级文化室。全地区有广播电视转播台1317个台(站),其中地区级广播电视转播台3座,县级广播电视转播台30座,行政村级转播站1125座,全地区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75.75%相80.55%。各县都建有影剧院,共有71个电影放映队。2002年全地区有普通中学11所,在校学生3970人,教职工412人;普通小学144所,在校学生36600人,教职工1254人。有各种卫生构222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08人,病床778张。
民俗旅游 藏北人热情开朗,能歌善舞,尤以踢踏舞、锅庄舞最富民族特色。主要节日有藏历年和赛马节,藏历年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多数牧民房屋为土木结构,过定居、半定居的生活。宗教信仰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为主,牧人们将藏北的许多高山和湖泊视为神山圣湖,每年朝山转湖。据统计,那曲地区共有各种宗教场所270座(处),其中寺庙127座,拉康、日追143处。“文革”期间,那曲地区有100多座寺庙遭到不同程度破坏,许多珍贵文物和经典被毁。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全面落实,那曲地区绝大部分寺庙得以恢复,宗教文化又趋繁荣。那曲地区共有苯教寺庙23座,噶举派寺庙25座,宁玛派寺庙19座,鲁派寺庙47座,各种拉康、日追、仓康143座。
对口支援 1984年中央确定的43项援建工程项目,那曲地区有4个,分别是那曲地区群艺馆、那曲地区人民医院住院楼、那曲饭店、那曲地区科委风能站。1995年中央确定的62项援建工程项目,那曲地区有9个,分别是申扎县甲岗电站,聂荣县水电站,巴青县水电站,羊绒分梳厂,111个乡级太阳能广播电视接收站,山羊绒基地,索县、比如、嘉黎三县危房改造,嘉黎、申扎中学,安多县地面接收站。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由浙江、辽宁两省对口支援那曲地区,1995年两省选派首批90名干部到那曲工作。自1995~2001年5月,浙江省援建项目共148个,援助资金(物资)共9094.73万元,兴建了浙江路等工程,共派援藏干部88人;辽宁省援建项目共106个,援助资金(物资)共9040.7万元,兴建了辽宁路、学校、办公楼等工程,共派援藏干部88人。
简史 那曲地区古属象雄政权统治,在汉文史籍中称为羊同。在藏文史籍中,将这一地区称为卓岱,意为“牧业部落”;居民为卓巴(羌巴),意为“牧民”或“北方人”。7世纪,那曲一带属苏毗部落统治。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后,那曲成为吐蕃的属地。10世纪,那曲、羊八井、帮仓(当惹湖和昂则湖一带)、朗如(班戈县一带)被称作北方四部落。元至元六年(1269),那曲的巴青、索县、比如、那曲及当雄一带设置驿站,派蒙古军士驻守,后形成霍尔三十九族,由霍尔王管辖。雍正三年(1725),清政府设青海办事大臣,委任第十二代霍尔王赤加吉钦总管三十九族,直属理藩院夷情衙门。九年清廷勘定青藏地界,唐古拉山脉南北两麓诸部落,分属驻藏大臣和青海办事大臣管辖,三十九族划归驻藏大臣直管。乾隆十六年(1751),清政府在那曲地区建立坎囊宗,隶属地方政府。坎囊宗由堪布和囊索部落头人联合行使管治权,为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那曲另有部分地区归班禅管辖。宣统三年(1911),清政府势力衰弱,原来驻藏大臣管辖的达木及三十九族地区改由地方政府管辖,并接管班禅属区。1916年地方政府设置霍尔地区总管,即“霍尔基”。1942年西藏地方政府撤销霍尔基,设立绛曲基巧,即那曲总管公署。1950年10月,那曲地区东部解放。1956年设立黑河基巧办事处。1959年撤销各地基巧办事处,设立行政公署。1960年,黑河地区改名那曲地区。198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尼玛县。此后,那曲地区10县、1区的地县行政体制确立。
自然地理 地处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整个地形西高东低,中西部地形辽阔平坦,多丘陵盆地。东部属河谷地带,多高山峡谷。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大气含氧量平均为60%。主要山峰有桑丹康桑山、那木热阿山、贡嘎瓦嘎玛山、色如拉根山和可热阿山等,均属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分支山脉或余脉。境内最高山峰为桑丹康桑山,海拔约6590米。境内河流纵横,水利资源极为丰富。长江、怒江均发源于境内,另有热曲、益曲、索曲、苏曲、威曲、色曲、寿曲、布曲、冬曲、达木曲、玛尔曲、当曲河、下曲河、尕尔曲、嘎尔曲、江爱藏布、波仓藏布、达热藏布、夏布曲河、申扎藏布、巴汝藏布、永珠藏布等河流。主要湖泊有错鄂、昂孜错、布若错、东嘎错、洛波错、色林错、格仁错、时补错、木纠错、纳木错、越恰错、错龙错、错玛尔错、白玛珠错、当惹雍错、依布茶卡、朱日玛错、错阳恰错等3000余处,湖泊总面积1万多平方千米,其中纳木错为西藏第一大湖,也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色林错为藏北高原第二大咸水湖。属亚寒带气候区,高寒缺氧,气候干燥,多大风,无绝对无霜期。年均温度-0.9~-3.3℃,相对湿度48%~51%,年均降水量380毫米,5~9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80%,年均日照2852.6~2881.7小时。全地区发现黑色、有色、贵金属、非金属及宝玉石矿共46种,矿产地335处。其中大型矿床11处、中型矿床20处、小型矿床(点)304处。探明储量的矿种12种,矿产地20余处。野生动物主要有猴、狼、猞猁、盘羊、石羊、野驴、獐子、雪豹、斑头雁、狐狸、水獭、黄羊、雪鸡、野鸭、黄鸭、黑颈鹤、藏羚羊、野牦牛、棕熊、白唇鹿、白马鸡等110余种,其中列入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40余种,另有10余种为那曲特有的珍贵物种。有森林13.69万公顷,木材蓄积量1200余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柏树、松树等。草药资源主要有藏黄连、虫草、贝母等,名贵药材资源有豹骨、熊掌、猴骨、鹿茸、鹿角、麝香、盘羊角、岩羊角、岩羊毛、藏羚羊角及野牦牛的角、舌、骨髓等。其中虫草年产量11723千克,贝母产量2619千克。
经济 那曲地区经济以牧业为主,农业为辅,也有少量工业。①农牧业。种植业分布在比如、索县、巴青、嘉黎4县以及西部尼玛县的小气候内,主要农作物有青稞、豌豆、油菜、冬小麦、青饲料等。牧业县有那曲县、嘉黎县、聂荣县、安多县、申扎县、班戈县、巴青县、尼玛县。牧业以饲养牦牛、绵羊、山羊、马、藏绵羊等为主。20世纪80年代起,牧区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资的办法,建立网围栏草场约23.57万公顷,新开辟家庭人工饲养基地4666.6公顷,兴建牲畜保暖圈棚220万平方米,建立防灾抗灾物资储备点26座,设有多处乡兽防站,村兽防组。比如县和索县为半农半牧县。②工业。那曲地区已建立起现代工业体系,有国有企业43家,包括工业企业21家,商业流通企业19家,运输企业2家,旅游企业1家。民族手工业产品主要有卡垫、地毯、民族服装、鞋、帽、藏式家具、藏刀、银器、铜器等40多个品种。地毯、藏药销往国外。比如、巴青、索县、申扎等县建有水力发电站。查龙水电站年发电量1579.55万千瓦时。那曲双循环地热电站装机容量1000千瓦。尼玛县和双湖特区建成太阳能光伏电站。安多县内有小型风力发电机300余台。③交通运输。1951年前,那曲地区没有公路。1954年后,建成青藏、黑昌、安狮等公路。那曲地区国道总长为366.4千米,省道1861.8千米,县道1809千米,乡道6745.24千米,村道20231.2千米,专用公路97千米,通车总里程31110.64千米。那曲地区的公路养护机构发展到8个公路段,共84个道班,从事公路养护的干部职工478人。全地区形成了以109青藏公路、317黑昌线、黑阿线、安班线、班申线、那聂线、那嘉线、帮那线为主的公路网络。④邮电。2002年全地区邮电通讯业务总量1125万元,业务收入1185万元。电话业务收入2562万元,交换机总容量1.92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32万户。那曲镇、安多县城、巴青县城、比如县城、索县城及扎拉、恰则、良曲、孔玛、色昌等4县10乡镇开通光纤通信。移动业务收入1856万元,用户1.14万户,交换机容量2万门。
科教文体卫 早在远古时期,藏北就有了自己的文化,包括至今仍广为流传的神话、诗歌和牧歌,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举世闻名的《格萨尔王传》。藏北草原的民间艺术还有锅庄舞、羌舞和热巴舞等,以及岩画、壁画、石刻、雕塑、建筑等。自元朝后,藏北地区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民间故事和谚语进一步发展,《松巴谚语》属其精品。那曲地区还成立文化遗产抢救办公室,负责收集整理藏北的文化遗产,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编辑出版了《羌塘民间歌谣》、《羌塘民间故事》、《藏族谜语》、《羌塘谚语》等体现藏文化传承脉络和风格的集子。该地区古遗址有远古石器出土点4处、岩画10处、古墓群12处、石刻2处、古建筑7处、古遗址3处。这些古遗址和古建筑对研究藏北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全地区有8个县级文化馆,4个乡级文化站,1000多个村级文化室。全地区有广播电视转播台1317个台(站),其中地区级广播电视转播台3座,县级广播电视转播台30座,行政村级转播站1125座,全地区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75.75%相80.55%。各县都建有影剧院,共有71个电影放映队。2002年全地区有普通中学11所,在校学生3970人,教职工412人;普通小学144所,在校学生36600人,教职工1254人。有各种卫生构222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08人,病床778张。
民俗旅游 藏北人热情开朗,能歌善舞,尤以踢踏舞、锅庄舞最富民族特色。主要节日有藏历年和赛马节,藏历年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多数牧民房屋为土木结构,过定居、半定居的生活。宗教信仰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为主,牧人们将藏北的许多高山和湖泊视为神山圣湖,每年朝山转湖。据统计,那曲地区共有各种宗教场所270座(处),其中寺庙127座,拉康、日追143处。“文革”期间,那曲地区有100多座寺庙遭到不同程度破坏,许多珍贵文物和经典被毁。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全面落实,那曲地区绝大部分寺庙得以恢复,宗教文化又趋繁荣。那曲地区共有苯教寺庙23座,噶举派寺庙25座,宁玛派寺庙19座,鲁派寺庙47座,各种拉康、日追、仓康143座。
对口支援 1984年中央确定的43项援建工程项目,那曲地区有4个,分别是那曲地区群艺馆、那曲地区人民医院住院楼、那曲饭店、那曲地区科委风能站。1995年中央确定的62项援建工程项目,那曲地区有9个,分别是申扎县甲岗电站,聂荣县水电站,巴青县水电站,羊绒分梳厂,111个乡级太阳能广播电视接收站,山羊绒基地,索县、比如、嘉黎三县危房改造,嘉黎、申扎中学,安多县地面接收站。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由浙江、辽宁两省对口支援那曲地区,1995年两省选派首批90名干部到那曲工作。自1995~2001年5月,浙江省援建项目共148个,援助资金(物资)共9094.73万元,兴建了浙江路等工程,共派援藏干部88人;辽宁省援建项目共106个,援助资金(物资)共9040.7万元,兴建了辽宁路、学校、办公楼等工程,共派援藏干部8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