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西藏的考古工作始于1951年国内学者首次对西藏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1956年7~8月,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赵宗溥在藏北那曲采集到细石核,为西藏境内首次发现的细石器文化遗存。1984年成立西藏自治区文物普查队,对全地区地上、地下文物进行全面普查。至2000年,西藏共发现旧石器地点5处、细石器地点28处_、新石器地点和遗址20余处、吐蕃时期墓葬群20余处、墓葬2OO0余座,征集到文物数万件。西藏考古的内容包括石器时期、早期金属时期和吐蕃时期。
石器时期(距今3万年左右至公元前10世纪) 可分为旧石器时期考古和新石器时期考古。①旧石器时期。西藏旧石器考古工作主要为地面采集(见旧石器文化遗存)。②新石器时期。西藏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地点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细石器和大型打制石器或单纯细石器的新石器地点,主要分布在湖滨平原、河流阶地和山麓洪积扇上,少数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干沟崖上。主要有藏北申扎、黑河地点,班戈县的才多茶卡、蒂让碧错、雅曲雅土、错尼地点,普兰县的马法木错东北岸地点,日土县的帕也真沟北岸地点,吉隆县戳错龙湖西岸地点,聂拉木县的羊圈、亚里地点以及日喀则地点等29处,均为采集点;第二类为细石器和陶器、磨制石器等共存的新石器遗址和地点,共发现3处,均为卡若文化遗存,包括卡若遗址、烟多遗址和小恩达遗址;第三类为不见细石器的新石器遗址和地点,主要有昌都县小恩达石棺葬,林芝县云星、红光、居木、加拉马,墨脱县的马尼翁、卡布村、墨脱村、背崩村、格林村、地东村、西让村,以及古格王国都城遗址采集点等。
早期金属时期(公元前10世纪~公元6世纪) 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主要包括墓葬、大石遗迹和岩画等。①墓葬。在札达县境内,发现了东嘎格林塘墓群、萨松塘墓群、格布塞鲁墓群和皮央遗址第Ⅴ区墓群等。皮央境内墓群规模较大,墓地大多在地表残存有明显的墓葬封土标志(石丘或石圆圈),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墓葬形制有竖穴土坑石室墓、石丘墓、土洞墓等。其中石丘墓在地表用石块垒砌石丘作为标志,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大型石丘墓的形状以方形、长方形、梯形石丘较为常见;中、小型的墓葬多为不规则的圆形石丘。竖穴土坑墓及土洞墓仅在地表观察到凸起的砂丘,无明显标志。葬式有单人屈肢葬、二次葬、火化骨灰葬等,骨架保存情况不完整。墓地中有单独的动物殉葬坑,殉葬马、牛等动物,个别墓葬中大量随葬羊头,放置在墓室的四壁。此外,还有林芝地区杜布石棺墓、昌都地区贡觉相皮墓地、拉萨曲贡遗址中的石室墓、日喀则地区仁布县墓地和隆子县境内的墓地等。出土器物有陶器、骨器、石器、青铜器、铁器、木器与竹器的残片等遗物。陶器多见夹砂红、褐陶,其次为少量的泥质红陶。器形多见圜底器,次为小平底器,偶见三足器。器表多施以粗、细绳纹、戳印纹、弦纹等,有的施以红色陶衣。在墓地地表还采集到绘有红彩的陶片。②大石遗迹。主要分布在阿里、那曲、日喀则、山南地区等,主要形式有独石、石圈和列石等,其中有的与石丘墓共存,有的独立存在于湖泊、雪山之群。这一时期还出土了不同种类遗物,如动物形纹饰的金属制品、料珠等,发现于石丘墓、大石遗迹分布的范围内,多为游牧部落使用的饰物或小件生活用品,主要包括鹿、鹰、马等。蚀花料珠是采用一种特殊工艺制成的上有花纹的料珠,主要出土于古墓或耕土中。其形式有两种,一种为椭圆形珠,有黑、自、棕色的条纹,夹以白色圆斑,圆斑又称为“眼”,数目从1~12不等;另一种为圆形珠,上有虎皮斑纹或莲花形图案。
吐蕃时期(7~10世纪) 吐蕃王朝时期的考古发现主要有遗址2处,墓地40余处,墓葬约2000余座,分布在西藏中部和东部广大地区。曲贡类型包括曲贡遗址、曲贡遗址墓葬、邦嘎遗址和曲贡墓葬。蓝贡遗址位于拉萨曲贡村,面积约5000平方米,试掘23.4平方米。遗址内发现灰坑两处,窑穴一处,出土打制石器26件,磨制石器5件,陶器19件,骨器12件及大量陶片等。曲贡遗址墓葬共发现3座,其中2座位于遗址边公路侧断崖处,1座位于遗址中,为石棺葬,棺内有人体残骨,无任何随葬品。邦嘎遗址位于琼结县邦嘎村,地处二级台地上,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试掘50平方米。遗址内出土灰坑4个,为长方形和圆形两种,均竖穴,用卵石或石片做成的灰坑边框。出土磨制石器8件,器形有磨石、盘、孔重石、石球。陶片200余片,为夹砂泥质陶,颜色有红、灰、黑三色,纹饰以刻划纹为主。陶器1件为罐,大口短颈,与曲贡遗址同类罐相同。骨片600多片,未见成形骨器,主要为羊骨、动物牙齿、肋骨等。普努沟类型属于吐蕃晚期考古,主要分布于山南、林芝和拉萨地区。共发现该类型墓地24处,其中包括琼结县境内的欧姆村墓群、乡达墓、拉隆沟墓群、隆赤沟墓群、雪康村石棺葬、久井沟墓群、白日村墓群、青瓦达孜古墓、藏王墓;扎囊县境内的斯孔村墓葬、加日村墓群、都古山墓群、康佳村墓群;乃东县境内的红墓山墓群、加赛山墓群、切龙则木墓群、结桑村石棺葬墓群、赞塘村墓群、下东嘎大墓、普努沟墓群;朗县境内的列山墓地以及当雄县然乌五队墓地等。多为大、中型墓。墓葬分布特点一般是大墓位于墓地高处,小墓分布在前部及两旁。多数为封土墓,封土形制以梯形为主,其次为方形、亚字形、圆形等。其中方形又可分为方形和塔形两种,圆形又可分为圆锥形和“馒头”形。大中型封土一般在表面有夯筑土围墙,小型封土则多为土、石堆成,部分封土边有石砌边框。墓坑为土坑竖穴和石坑竖穴两大类,形状分长方形和圆形两种,个别穴内有墓道,葬具为石棺,还有一些石坑墓无葬具,直接在坑内人葬。葬式主要为屈肢葬,部分墓内还发现木炭和零星人骨。除单人葬外,还发现双人合葬和三人合葬。随葬品有磨制石器、陶器、铜器、铁器以及青稞、荞麦等。陶器为夹砂红陶。少数器物腹部饰压印纹。器形以罐为主。部分墓前有祭祀坑和殉马坑,祭祀坑为圆形竖穴,穴壁用石块叠筑,底有石棺,出土羊、兔骨和陶器等。殉马坑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出土马骨、陶片等。部分大型墓地还遗存有墓碑、石狮、建筑遗迹等。
吐蕃以后时期(11世纪以后) 此一时期考古工作的主要成果集中于阿里地区札达县境内古格王国都城遗址各类遗存的调查与发掘。1979、1985年,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考察队对古格王国都城遗址扎不让进行调查与发掘,并将调查成果整理成《古格故城》出版,是迄今研究古格王国都城遗址最为全面的资料汇集。自治区文物局成立阿里文物抢救办公室,对古格王国都城附近的托林寺迦萨大殿进行发掘清理,出土了大量木雕、泥塑、铜像等佛教美术品和不同时期的经卷,殿堂内发现大量残存的壁画和木构建筑。1992年在托林寺北面的东嘎乡境内,发现东嘎一皮央石窟以及象泉河南岸的吉日、岗察、芒扎等石窟地点。此外,在考古调查中还发现吉隆县贡塘王城遗址等其他地方割据势力的王都遗址。贡塘王城遗址位于吉隆县城东南角,面积约15.5万平方米,城垣系夯土与石城混砌。共4段,构成一不甚规则的四方形,城墙上建有中央碉楼、角楼,开有嘹望孔,具军事防御性质。城内的卓玛拉康遗址保存有大量雕刻精美的木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