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旁雍错 西藏自治区第一大淡水湖,面积400多平方公里,世界上海拔(4588米)最高的淡水湖之一,又名玛法木错、马品木错。
位于普兰县境内城东35公里、冈仁波齐东南30千米处。其周围自然风景非常美丽,自古以来佛教信徒和苯教徒都把它看作是圣地“世界中心”,是中国湖水透明度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亚洲四大河流的发源地。
玛旁雍错,系藏语“永恒不败之玉湖”之意,梵语为玛那萨罗沃,意为“圣湖”。相传米拉日巴与那若本琼为争夺冈底斯山时曾在此斗法,后因米拉日巴获胜而得此名。玛旁雍错与纳木错、羊卓雍错被尊称为西藏高原三大圣湖。
地处冈底斯山脉主峰冈仁波齐南麓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纳木那尼峰之间的断陷带最洼处,雅鲁藏布江和印度河支流萨特累季河上游象泉河的分水岭,为构造断陷湖。主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入湖河流按其流域面积大小,依次为扎藏布、萨摩河、巴钦、足马龙、巴穷河。丰水期,湖水西流注入拉昂错。成湖初期为外流湖,第四纪后期演变成内陆湖。湖面海拔4587米,湖长26千米,平均宽度15.9千米,最大宽度21千米,面积412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9米,最大水深81.8米,蓄水量201.9亿立方米。湖水清澈,透明度达14米。湖水矿化度0.4克/升,是世界高海拔淡水储量最大的湖泊。流域面积约4560平方千米,湖岸线长83千米。湖区内热泉较多。
玛旁雍错是西藏著名的佛教圣地,玛旁雍错与冈底斯山同为佛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所崇拜,而不同宗教对于玛旁雍错又有不同的解释和描述,赋予它不同的功能。每年有许多国内和印度、尼泊尔边境的佛教徒来此朝圣,成为国际宗教活动和旅游的中心,与冈仁波齐并称神山圣湖。湖泊周围还建有吉乌、色瓦龙、聂果、楚果、果祖、孜杰、朗那和本日8座寺庙。湖内生物资源丰富,鱼类繁多,湖滨周围的草原是优良的四季牧场。玛旁雍错还是鸟类的天堂。
湖泊简介
中国湖水透明度最大的淡水湖泊。藏语意为“不败、胜利”,有“神湖”之称。位于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和喜马拉雅山纳木那尼峰之间,西藏自治区普兰县内。玛旁雍错亦称马法木错,曾称玛垂错。曾与拉昂错(鬼湖)相通,后由洪积,冰水堆积物堵塞而演化为内流湖。湖泊呈“鸭梨”形,北宽南窄,长轴方向长26公里,短轴长21公里。湖面海拔4588米。平均水深46米,最大水深81.8米,面积412平方公里。湖水碧透清澈,透明度14米。湖水矿化度400毫克/升,属淡水湖,含有硼、锂、氟等微量元素。以融水、雨水补给为主,也有部分泉水补给。湖岸线平直,周长83公里,岸线发展系数1.15。东岸和东南岸阶地发育。湖泊周围多温泉。在洪积平原和山麓洪积扇上,为以沙生针茅为主并混生有羽状针茅、紫花针茅的荒漠草原;湖滨阶地上发育了以华扁穗草、细叶西伯利亚蓼、藏北蒿草、青藏苔草等组成的沼生植被沼泽化草甸。湖区以牧为主,湖中产玛法木尻鱼与裸鲤。
玛旁雍错佛教称“圣湖”。每到夏秋季佛教徒扶老携幼来此“朝圣”,在“圣水”里“沐浴净身”以“延年益寿”。
玛旁雍错有“世界江河之母”的美誉,是唐朝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称为“西天瑶池”的地方。玛旁雍错湖是中国目前实测透明度最大的湖。围绕玛旁雍错有8个寺庙,正好分布在湖的四面八方。东有直贡派的色瓦龙寺,东南有萨迦派的聂过寺,南有格鲁派的楚古寺,西南有不丹噶举派的果足寺,西北是以五百罗汉修行的山洞为基础建立的迦吉寺,西有齐悟寺,北有不丹噶举派的朗那寺,东北有格鲁派的本日寺。
玛旁雍错的旁边有一个鬼湖,藏语叫“拉昂错”,意为“有毒的黑湖”。玛旁雍错是淡水湖,而拉昂错是咸水湖。
传说
在西藏,早期的苯教徒称它为“玛垂措”,传说湖底聚集了众多的珍宝,于是以龙王之名“玛垂”命名。玛旁雍错得名于11世纪在此湖畔进行的一场宗教大战,它在藏语中意为“永恒不败之湖”。曲尼多吉所著《玛旁雍错概说》中是这样介绍湖的形成的:玛旁雍错诞生之前,曾有一位菩萨心肠的国王木崩,在去往丛林的路上看到乐人们生老病死的苦状,便求教于其师:这些痛苦应属贤明君子吗?答道:应属于所有芸芸众生。国王便请教解除痛苦之法。答道:惟有布施。于是国王令人修了许多房子并邀请乐所有贫苦受难者为他们提供为期12年的温饱。随着烧饭的淘米水愈聚愈多,12年的光阴便成就了一个湖泊。
旅游指南
交通
一般旅客会以即乌寺旁边的一条小村庄为落脚点,位于大金东南30公里,从神山前往,如非包车,就只有在大金或者到巴噶检查站等便车。
转湖
圣湖圆周约60公里,转湖需时4-5天,顺时针方向,需带食物;除第二晚要在野外度过外,沿途均有寺庙可供住宿。沿湖边远足虽然不及神山的山坡那样艰巨,但这却出现溪涧的挑战,当路上遇到河流时,只能淌水而过,试想想,这等雪山流下来冰水要是浸及腰部的话,感受会怎样。
注意事项
食宿条件很差,最好自带干粮和睡袋。因沿途蔬菜短缺,应随身携带多种维生素药剂。新藏公路冬春两季大雪封山,无法通行,最佳行车时节是每年5月初至10月中。沿途气候恶劣且食宿条件差,应备足防寒衣物和药品(止泻、消炎、治感冒等)。任何人在界山大坂都会有高原反应,需备药物和氧气。
如在西藏境内徒步旅行,还有众多马道、朝圣小道和渡口可供游客选择。这些路线可向当地人打听或跟随朝圣者前行。
转湖与转山都存在的问题,就是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随时准备垃圾袋。
圣湖圆周约60公里,转湖需时4-5天,一般都是按顺时针方向走。沿途有三分之二(从Seralung寺顺时针到Chiu Gonpa)的路是紧靠湖岸线,北部的路要经过霍尔乡。这条路可以跑汽车,沙滩、砾石、沼泽交替,在湖东南方有几条河注入玛旁雍错,需淌水过河。自己要带食物,沿途有寺庙可供住宿,但条件极为简陋。沿湖边远足虽然没有神山的上下山坡那样艰巨,但多是松软的细沙路,走起来也很费力。尤其困难的是在湖的南岸要面对溪涧的挑战。当路上遇到河流溪涧时,只能淌水而过,没有其它的办法了。
转湖的人不像转山的那么多,无论朝圣者还是旅行者。沿途的景色虽然很美,但缺乏变化,再美的景色看上几个小时也会乏味。若是雨季,路上经过的几条小河也会造成不小的麻烦。
宗教历史
传说玛旁雍错得名于11世纪在此湖畔进行的一场宗教大战,它在藏语中意为“不可战胜的湖泊”。藏传佛教噶举派与苯教的争斗逐渐获胜后,便把已经沿用了很多世纪的“玛垂错”改名为“玛旁雍错”,即“永远不败之碧玉湖”。沿湖而建的佛寺甚多,现存8座。
《大藏经,俱舍论》中记载,印度往北过九座大山,有一大雪山,雪山下有四大江水之源……。佛经中说的大雪山就是神山冈仁波切,而四大江水之源指的就是圣湖之母玛旁雍错。东为马泉河,南为孔雀河,西为象泉河,北为狮泉河。“玛旁雍错”--“不可战胜的碧玉之湖”,藏语里“玛旁”就是不败,无能胜的意思。岗仁波齐峰和玛旁雍错湖被誉为神山、圣湖的教派有:佛教、印度教、耆教和苯教。
有的藏文史料认为此湖即汉族神话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瑶池,湖水是"圣水",佛经谓"破坏与再生神"湿婆与其妻雪山神女常于此湖浴水嬉戏。梵语称此湖为玛那萨罗沃。阿里地区旅游部门在神山圣湖周围接待朝圣者和游客分别设有三个营地。
早期的苯教教徒称它为“玛垂错”,传说湖的四边有四个洗浴门,东为莲花门。西为去污门,北为信仰门,南为香甜门,朝圣者绕湖一周到每个门洗浴,便能消除各种罪过。又传说湖底聚集了众多的珍宝。如能捕得一条鱼、拣到一粒石子、或拾到湖中鸥鸟的一根羽毛,将一生生活美满。另外时常有人取下身上的金银首饰,念念有词地抛入湖中,以示虔诚。
公元11世纪,佛教在与苯教的斗争中占上风后,便把已经沿用了很多世纪的“玛垂错”佛教化为“玛旁雍错”,即“永恒不败之碧玉湖”。湖水源于冈底斯山的冰雪。相传“圣湖”的水能 洗掉人们心灵上的“五毒”(贪、嗔、痴、怠、嫉),在湖口沐浴净身,灵魂得以洗礼,肌肤得以洁净。
古印度和佛教的宇宙观认为,四条流过印度大陆的河流发源于玛旁雍错,分别是Indus,Ganges,Sutlej和Brahmaputra,实际上只有Sutlej的源头是玛旁雍错,不过其它河的源头也在附近。
佛教徒认为,玛旁雍错是最圣洁的湖,是胜乐大尊赐予人间的甘露,圣水可以清洗人心灵中的烦恼和孽障。她是佛教,印度教,苯教所有圣地中最古老,最神圣的地方,她是心灵中尽善尽美的湖,她是这个宇宙中真正的天堂,是众神的香格里拉。万物之极乐世界。
在印度的神话中,玛旁雍错是大神Brahma用意念形成的,因为他的儿子在神山苦行后需要一个地方洗澡。因此印度教徒通常都会在转湖途中到湖中洗浴,而藏民一般只是步行或磕长头转,并不下水。至于旅行者,虽然在最温暖的时候湖水也很冷,而且湖边的风很大,但还是有很多人想藉此洗清一生的风霜和内心的不安。很多书籍和经典描写玛旁雍错的水“像珍珠一样”,喝了以后能洗脱“百世罪孽”,几乎所有的藏族老百姓也会称赞玛旁雍错的水“很甜”。
从古至今,当人们提到岗底斯山时,自然不会忘记位于其脚下的玛旁湖那诱人的传说,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因为,作为历史和文化意义上的岗底斯山,实际上不能排除包括玛旁湖在内的周围其它的景观,它们应该成为岗底斯这座“文化山”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与岗底斯山息息相关的历史背后,它还有它自己独立而神秘的文化现象。
无独有偶,在岗底斯山除了玛旁湖外,还有一面小湖,那就是楞伽湖。与玛旁湖相比,在历史上位于玛旁湖西面的楞伽湖则一直较受冷落,也不为一般人所知。这可能有诸多的原因。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人认为它是罗刹王的主要聚集地,印度古代《罗摩衍那的故事》中诱拐美女斯达的九头罗刹王就住在这里。尽管看上去它与玛旁湖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一些旅游者声称他们在此湖边遇到一引起不吉利的征兆。湖边除了有座叫蔡切的寺庙常有旅游者前去观光、朝拜外,没有转经的道路。另外一个原因是,此湖周围没有温泉可以沐浴。在冬季湖周围气候寒冷,景色荒凉,仅就面积而言,楞伽湖也比玛旁湖小,只有70平方公里。同时楞伽湖形状不美。它唯一的一个优势是湖中有两个岛屿。这两个岛屿中,一个叫拉觉托,是野鸟的栖息地。另一个叫托布色玛。据说本世纪初曾有一位来自康区的佛僧在此独身一人隐闭修持达七年之久。
佛教徒还认为,玛旁湖和楞伽湖分别代表光明(或阳性)和黑暗(或阴性)。但他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 一条湖底的河道相互沟通的。相传,曾经在玛旁湖中有两条金鱼,有一次它们之间发生了冲突,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其中的一条金鱼招架不住便凿开了一条河道流到楞伽湖中。人们认为两湖之间的相互流通是件吉祥之事,如果河道干涸,两湖之间中断来往会引起人间的灾祸。
位于普兰县境内城东35公里、冈仁波齐东南30千米处。其周围自然风景非常美丽,自古以来佛教信徒和苯教徒都把它看作是圣地“世界中心”,是中国湖水透明度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亚洲四大河流的发源地。
玛旁雍错,系藏语“永恒不败之玉湖”之意,梵语为玛那萨罗沃,意为“圣湖”。相传米拉日巴与那若本琼为争夺冈底斯山时曾在此斗法,后因米拉日巴获胜而得此名。玛旁雍错与纳木错、羊卓雍错被尊称为西藏高原三大圣湖。
地处冈底斯山脉主峰冈仁波齐南麓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纳木那尼峰之间的断陷带最洼处,雅鲁藏布江和印度河支流萨特累季河上游象泉河的分水岭,为构造断陷湖。主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入湖河流按其流域面积大小,依次为扎藏布、萨摩河、巴钦、足马龙、巴穷河。丰水期,湖水西流注入拉昂错。成湖初期为外流湖,第四纪后期演变成内陆湖。湖面海拔4587米,湖长26千米,平均宽度15.9千米,最大宽度21千米,面积412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9米,最大水深81.8米,蓄水量201.9亿立方米。湖水清澈,透明度达14米。湖水矿化度0.4克/升,是世界高海拔淡水储量最大的湖泊。流域面积约4560平方千米,湖岸线长83千米。湖区内热泉较多。
玛旁雍错是西藏著名的佛教圣地,玛旁雍错与冈底斯山同为佛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所崇拜,而不同宗教对于玛旁雍错又有不同的解释和描述,赋予它不同的功能。每年有许多国内和印度、尼泊尔边境的佛教徒来此朝圣,成为国际宗教活动和旅游的中心,与冈仁波齐并称神山圣湖。湖泊周围还建有吉乌、色瓦龙、聂果、楚果、果祖、孜杰、朗那和本日8座寺庙。湖内生物资源丰富,鱼类繁多,湖滨周围的草原是优良的四季牧场。玛旁雍错还是鸟类的天堂。
湖泊简介
玛旁雍错佛教称“圣湖”。每到夏秋季佛教徒扶老携幼来此“朝圣”,在“圣水”里“沐浴净身”以“延年益寿”。
玛旁雍错有“世界江河之母”的美誉,是唐朝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称为“西天瑶池”的地方。玛旁雍错湖是中国目前实测透明度最大的湖。围绕玛旁雍错有8个寺庙,正好分布在湖的四面八方。东有直贡派的色瓦龙寺,东南有萨迦派的聂过寺,南有格鲁派的楚古寺,西南有不丹噶举派的果足寺,西北是以五百罗汉修行的山洞为基础建立的迦吉寺,西有齐悟寺,北有不丹噶举派的朗那寺,东北有格鲁派的本日寺。
玛旁雍错的旁边有一个鬼湖,藏语叫“拉昂错”,意为“有毒的黑湖”。玛旁雍错是淡水湖,而拉昂错是咸水湖。
传说
在西藏,早期的苯教徒称它为“玛垂措”,传说湖底聚集了众多的珍宝,于是以龙王之名“玛垂”命名。玛旁雍错得名于11世纪在此湖畔进行的一场宗教大战,它在藏语中意为“永恒不败之湖”。曲尼多吉所著《玛旁雍错概说》中是这样介绍湖的形成的:玛旁雍错诞生之前,曾有一位菩萨心肠的国王木崩,在去往丛林的路上看到乐人们生老病死的苦状,便求教于其师:这些痛苦应属贤明君子吗?答道:应属于所有芸芸众生。国王便请教解除痛苦之法。答道:惟有布施。于是国王令人修了许多房子并邀请乐所有贫苦受难者为他们提供为期12年的温饱。随着烧饭的淘米水愈聚愈多,12年的光阴便成就了一个湖泊。
旅游指南
交通
一般旅客会以即乌寺旁边的一条小村庄为落脚点,位于大金东南30公里,从神山前往,如非包车,就只有在大金或者到巴噶检查站等便车。
转湖
圣湖圆周约60公里,转湖需时4-5天,顺时针方向,需带食物;除第二晚要在野外度过外,沿途均有寺庙可供住宿。沿湖边远足虽然不及神山的山坡那样艰巨,但这却出现溪涧的挑战,当路上遇到河流时,只能淌水而过,试想想,这等雪山流下来冰水要是浸及腰部的话,感受会怎样。
注意事项
食宿条件很差,最好自带干粮和睡袋。因沿途蔬菜短缺,应随身携带多种维生素药剂。新藏公路冬春两季大雪封山,无法通行,最佳行车时节是每年5月初至10月中。沿途气候恶劣且食宿条件差,应备足防寒衣物和药品(止泻、消炎、治感冒等)。任何人在界山大坂都会有高原反应,需备药物和氧气。
如在西藏境内徒步旅行,还有众多马道、朝圣小道和渡口可供游客选择。这些路线可向当地人打听或跟随朝圣者前行。
转湖与转山都存在的问题,就是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随时准备垃圾袋。
圣湖圆周约60公里,转湖需时4-5天,一般都是按顺时针方向走。沿途有三分之二(从Seralung寺顺时针到Chiu Gonpa)的路是紧靠湖岸线,北部的路要经过霍尔乡。这条路可以跑汽车,沙滩、砾石、沼泽交替,在湖东南方有几条河注入玛旁雍错,需淌水过河。自己要带食物,沿途有寺庙可供住宿,但条件极为简陋。沿湖边远足虽然没有神山的上下山坡那样艰巨,但多是松软的细沙路,走起来也很费力。尤其困难的是在湖的南岸要面对溪涧的挑战。当路上遇到河流溪涧时,只能淌水而过,没有其它的办法了。
转湖的人不像转山的那么多,无论朝圣者还是旅行者。沿途的景色虽然很美,但缺乏变化,再美的景色看上几个小时也会乏味。若是雨季,路上经过的几条小河也会造成不小的麻烦。
宗教历史
传说玛旁雍错得名于11世纪在此湖畔进行的一场宗教大战,它在藏语中意为“不可战胜的湖泊”。藏传佛教噶举派与苯教的争斗逐渐获胜后,便把已经沿用了很多世纪的“玛垂错”改名为“玛旁雍错”,即“永远不败之碧玉湖”。沿湖而建的佛寺甚多,现存8座。
《大藏经,俱舍论》中记载,印度往北过九座大山,有一大雪山,雪山下有四大江水之源……。佛经中说的大雪山就是神山冈仁波切,而四大江水之源指的就是圣湖之母玛旁雍错。东为马泉河,南为孔雀河,西为象泉河,北为狮泉河。“玛旁雍错”--“不可战胜的碧玉之湖”,藏语里“玛旁”就是不败,无能胜的意思。岗仁波齐峰和玛旁雍错湖被誉为神山、圣湖的教派有:佛教、印度教、耆教和苯教。
有的藏文史料认为此湖即汉族神话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瑶池,湖水是"圣水",佛经谓"破坏与再生神"湿婆与其妻雪山神女常于此湖浴水嬉戏。梵语称此湖为玛那萨罗沃。阿里地区旅游部门在神山圣湖周围接待朝圣者和游客分别设有三个营地。
早期的苯教教徒称它为“玛垂错”,传说湖的四边有四个洗浴门,东为莲花门。西为去污门,北为信仰门,南为香甜门,朝圣者绕湖一周到每个门洗浴,便能消除各种罪过。又传说湖底聚集了众多的珍宝。如能捕得一条鱼、拣到一粒石子、或拾到湖中鸥鸟的一根羽毛,将一生生活美满。另外时常有人取下身上的金银首饰,念念有词地抛入湖中,以示虔诚。
公元11世纪,佛教在与苯教的斗争中占上风后,便把已经沿用了很多世纪的“玛垂错”佛教化为“玛旁雍错”,即“永恒不败之碧玉湖”。湖水源于冈底斯山的冰雪。相传“圣湖”的水能 洗掉人们心灵上的“五毒”(贪、嗔、痴、怠、嫉),在湖口沐浴净身,灵魂得以洗礼,肌肤得以洁净。
古印度和佛教的宇宙观认为,四条流过印度大陆的河流发源于玛旁雍错,分别是Indus,Ganges,Sutlej和Brahmaputra,实际上只有Sutlej的源头是玛旁雍错,不过其它河的源头也在附近。
佛教徒认为,玛旁雍错是最圣洁的湖,是胜乐大尊赐予人间的甘露,圣水可以清洗人心灵中的烦恼和孽障。她是佛教,印度教,苯教所有圣地中最古老,最神圣的地方,她是心灵中尽善尽美的湖,她是这个宇宙中真正的天堂,是众神的香格里拉。万物之极乐世界。
在印度的神话中,玛旁雍错是大神Brahma用意念形成的,因为他的儿子在神山苦行后需要一个地方洗澡。因此印度教徒通常都会在转湖途中到湖中洗浴,而藏民一般只是步行或磕长头转,并不下水。至于旅行者,虽然在最温暖的时候湖水也很冷,而且湖边的风很大,但还是有很多人想藉此洗清一生的风霜和内心的不安。很多书籍和经典描写玛旁雍错的水“像珍珠一样”,喝了以后能洗脱“百世罪孽”,几乎所有的藏族老百姓也会称赞玛旁雍错的水“很甜”。
从古至今,当人们提到岗底斯山时,自然不会忘记位于其脚下的玛旁湖那诱人的传说,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因为,作为历史和文化意义上的岗底斯山,实际上不能排除包括玛旁湖在内的周围其它的景观,它们应该成为岗底斯这座“文化山”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与岗底斯山息息相关的历史背后,它还有它自己独立而神秘的文化现象。
无独有偶,在岗底斯山除了玛旁湖外,还有一面小湖,那就是楞伽湖。与玛旁湖相比,在历史上位于玛旁湖西面的楞伽湖则一直较受冷落,也不为一般人所知。这可能有诸多的原因。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人认为它是罗刹王的主要聚集地,印度古代《罗摩衍那的故事》中诱拐美女斯达的九头罗刹王就住在这里。尽管看上去它与玛旁湖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一些旅游者声称他们在此湖边遇到一引起不吉利的征兆。湖边除了有座叫蔡切的寺庙常有旅游者前去观光、朝拜外,没有转经的道路。另外一个原因是,此湖周围没有温泉可以沐浴。在冬季湖周围气候寒冷,景色荒凉,仅就面积而言,楞伽湖也比玛旁湖小,只有70平方公里。同时楞伽湖形状不美。它唯一的一个优势是湖中有两个岛屿。这两个岛屿中,一个叫拉觉托,是野鸟的栖息地。另一个叫托布色玛。据说本世纪初曾有一位来自康区的佛僧在此独身一人隐闭修持达七年之久。
佛教徒还认为,玛旁湖和楞伽湖分别代表光明(或阳性)和黑暗(或阴性)。但他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 一条湖底的河道相互沟通的。相传,曾经在玛旁湖中有两条金鱼,有一次它们之间发生了冲突,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其中的一条金鱼招架不住便凿开了一条河道流到楞伽湖中。人们认为两湖之间的相互流通是件吉祥之事,如果河道干涸,两湖之间中断来往会引起人间的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