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学院 全称西藏农牧学院。院址在林芝地区八一镇。成立于1978年9月,前身是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建筑总面积7.1万平方米。学院共有教职工470人,其中专兼职教师245人,教授、副教授30人。在校生1000余人。学院办有《西藏农牧学院学报》。至1999年底,学院已为西藏农、牧、林、水电等各行业培养600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
教学 学院初设有农学、畜牧兽医、林学、农机水电和财会5个系9个专业。1989年、1993年,学院两次调整教学内容,增大实验、实践课比重。1995年,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按类将专业扩大至36个。其中,植物生产类以农产品加工、农贸、检疫为主;动物生产类以饲料加工、畜产品加工、动物检疫、珍稀动物养殖为主;森工类以木材加工、营运销售、森林规划更新为主;水电工程类以水利机械、农田水利工程、民用建筑为主。
1996年学院又相继增设植物保护、农经管理、职业教育师资、草学、果树、水利水电工程6个专业。学院现有4个系、2个部和1个所,即农学系、畜牧兽医系、林学系、水利电力工程系、基础教育部、成人教育部及1个高原生态研究所。各系下设教研室、电教、微机、语音、组织培养、水利电力综合实验中心等51个实验室。另建有设施完善的教学实习农场、牧场、果园、苗圃、工厂、电站等。
1996年学院又相继增设植物保护、农经管理、职业教育师资、草学、果树、水利水电工程6个专业。学院现有4个系、2个部和1个所,即农学系、畜牧兽医系、林学系、水利电力工程系、基础教育部、成人教育部及1个高原生态研究所。各系下设教研室、电教、微机、语音、组织培养、水利电力综合实验中心等51个实验室。另建有设施完善的教学实习农场、牧场、果园、苗圃、工厂、电站等。
科研 学院于20世纪70至80年代开展对西藏果树、藏白鸡、西藏地方货币史的研究。1987~1994年学院先后承担100个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项目及课题研究任务,其中属国家赞助性项目3个,自治区级项目28个。研究成果获省级奖8项,获学院奖39项。
1995~1999年,承担了13项国家各部委项目,21项自治区科技项目及3项科技援藏项目。西藏农牧学院研究课题主要包括“西藏名贵花卉开发与利用研究”、“西藏马铃薯茎尖脱毒及无病毒苗繁殖研究”、“西藏香料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早实丰产优质核桃引种”、“西藏特有黄牡丹资源开发利用”及“西藏草原鼠害的防治技术研究”等。此外,农牧学院学生还先后组织“农民科技日”、“科学传播行动”、“科技下乡活动”及“青年志愿者科普行动”等大型科技宣传活动。
20世纪末,学院开始实施“科教兴藏”、“科教兴农”战略,致力于西藏高原大农业研究,先后承担了222项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科研项目。其中43项获成果奖,23项获部省级奖,并向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科研论文720余篇,出版著作、科普读物21部,编写教材140余种。徐凤翔教授主编的《中国西藏山川植被》画册被哈佛大学图书馆收藏。
1995~1999年,承担了13项国家各部委项目,21项自治区科技项目及3项科技援藏项目。西藏农牧学院研究课题主要包括“西藏名贵花卉开发与利用研究”、“西藏马铃薯茎尖脱毒及无病毒苗繁殖研究”、“西藏香料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早实丰产优质核桃引种”、“西藏特有黄牡丹资源开发利用”及“西藏草原鼠害的防治技术研究”等。此外,农牧学院学生还先后组织“农民科技日”、“科学传播行动”、“科技下乡活动”及“青年志愿者科普行动”等大型科技宣传活动。
20世纪末,学院开始实施“科教兴藏”、“科教兴农”战略,致力于西藏高原大农业研究,先后承担了222项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科研项目。其中43项获成果奖,23项获部省级奖,并向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科研论文720余篇,出版著作、科普读物21部,编写教材140余种。徐凤翔教授主编的《中国西藏山川植被》画册被哈佛大学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