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松县 山南地区辖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东与加查县接壤,南邻隆子县,西倚乃东县,北连桑日县。原名拉加里。曲松,系藏语“三河”之意,因境内有舍曲、贡布普曲、江惹匍曲三条河流而得名。吐蕃王朝时期,属约如管辖。10世纪末,在此建立雅砻觉卧地方政权,兴建拉加里寺,王室自称“拉加里”。王室与寺院佛教势力结合成为政教合一的政权控制该地。法王统治的地区有拉加里宗、加查宗、隆子宗和桑日宗。1959年拉加里县人民政府成立,1965年改名曲松县。总面积1967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961.45平方千米,水域面积5.55平方千米(未含雅鲁藏布江等河流水面)。县政府驻地曲松镇。辖2个镇、3个乡。全县1.57万人,藏族占总人口99%以上,另有汉、回、门巴、珞巴族人。
自然地理 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四面高山环绕,河谷狭窄纵横。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4200米。境内山脉系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分支,主要山脉有布当拉、亚堆扎拉,4500米以上的高峰有150多座,其中直拉峰海拔5948米,为境内最高点。主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色布曲、江当布贡、四曲那玛、贡布布曲等6条内流河和15条季节河,全县河流总长1217千米。该县湖泊众多,但湖面较小,有湖泊30余个,总面积4.83平方千米,其中绛错最大,面积3.2平方千米。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辐射强烈,日温差较大,冬春季多大风,夏季雨水集中,多夜雨。年均气温8℃,年均日照3070小时,年均降水470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夜雨率80%,无霜期110天。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霜冻、冰雹、洪水、泥石流、地震等,干旱、霜冻、冰雹每年均有发生。矿产主要有铬铁矿和砂金,其中铬铁矿储量464万吨,是中国最大的优质铬铁矿基地。野生动物主要有獐子、野鹿、水獭、蝎子等。野生药用植物主要有贝母等。
经济 曲松县为半农半牧县。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652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414万元,第二产业3114万元,第三产业1997万元。①农牧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58万元,其中农业1240万元,林业2万元,牧业1415万元,渔业1万元。共有耕地1653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1653公顷,其中粮食作物1171公顷,油料318公顷。粮食总产量6500吨,油菜籽600吨,农作物主要有冬小麦、春小麦、青稞、油菜、豆薯类等,作物一年一熟,邻江边的朱麦沙村可一年两熟。该县草场主要分布于南部地区,草场面积19万公顷,主要饲养牦牛、藏绵羊、黄牛等,年末牲畜存栏13.53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334.72吨,奶类产量3609.87吨,羊毛产量73.02吨。②工业。工业以采矿为主,曲松县拥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主要矿种有铬铁矿和砂金,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南岸,是西藏境内著名的铬铁矿区。此外,县内还兼有传统的民间手工纺织业、制陶业、金银铜铁木器加工业等。乡镇企业产值2775万元,多种经营收人1601万元。③交通通讯。90年代后,县委、县人民政府先后投资数十万元,建成村村通乡村公路网络。境内有林邛、泽曲2条主要公路,另有3条县道及18条乡道和村道。1995年安装了长途电话程控交换机、卫星通讯等。1998年开始铺设光缆,1999年开通使用。
科教文体卫 全县建立和完善了农牧科技体系,实施了“畜牧改良”、“薄膜油菜栽培”、“良种推广”等科技项目。全县已有中小学34所,适龄儿童入学率76.2%。邱多江藏戏、卓舞等是西藏传统文化,“折嘎”是境内普遍流传的说唱艺术。1999年县内成立了曲松县业余文艺演出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1996年建成有线电视网,1997、1998年有线电视网延伸到县内各乡镇。有医院、卫生所、电视台、书店、影剧院等文化卫生设施。有篮球场19个,民族体育项目主要有赛马、拔河、抱石头、古朵打靶、爬山等,现代体育项目有田径、篮球等。县医院拥有床位27张,医护人员30多名。每年全县举行1次体育运动会。
民俗旅游 县境内文物古迹数量不多,但类别丰富,包括古碉楼遗址、古代墓葬、古代寺庙、古代宫殿建筑及石窟等,从侧面反映出曲松县古代文化丰富多彩的面貌特征和悠久漫长的社会历史。境内的洛村石窟是西藏首次发现的一种石窟类型,其凿建方式和艺术形式与敦煌石窟有相似之处,对于研究西藏石窟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及其与其他地区佛教艺术之间的关联,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境内的拉加里王宫于200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县境内朗真寺、井嘎塘墓群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