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 刺绣或绘画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又名唐嘎,系藏文音译。9世纪前后,在壁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形成不同的风格。唐卡具有鲜明的藏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艺术流派主要有门塘、噶玛、钦则三大流派。此外,还有专门模仿内地和尼泊尔画风的汉风画派和尼风画派。唐卡画法以工笔重彩与白描为主,讲究色彩富丽,并用点金和其他中和色统一画面。
种类 唐卡种类多样,除彩绘唐卡与印刷唐卡外,还有刺绣、织锦、贴花、缂丝、珍珠及堆绣等。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线绣成;织锦唐卡是以缎纹为地,用数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贴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缂丝唐卡是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有的还在五彩缤纷的花纹上,把珠宝玉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金彩辉映。缂丝唐卡是中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上的特种工艺品。西藏的织物唐卡多是内地特制的,其中尤以明代永乐、成化年间传到西藏为多,后来西藏本地也生产刺绣和贴花一类的织物唐卡。印刷唐卡有两种,一种是满幅套色印刷后装裱,另一种是先将画好的图像刻成雕版,用墨印于薄绢或细布上,然后着色装裱而成。印刷唐卡笔画纤细、刀法遒劲,设色多为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层次分明,别具一格。
规格 唐卡大多是在布面、绢面和纸面上进行彩绘,一般先勾勒轮廓,再用各种对比色填充和晕染。唐卡幅面大小悬殊,大者可达数千平方米,小者幅不盈寸。一般尺寸长约75厘米、宽50厘米,多呈长方形条幅。早期唐卡大都是方形,后来以长方形条幅更为普遍。唐卡作为一种宗教绘画,通常悬挂于寺院殿堂、藏民居中,亦可卷起带于身边。
题材 唐卡的题材是多方面的,可分为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宗教教义、风土人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建筑布局等方面,而以宗教为主,其主要内容有宗教活动画、历史人物画、装饰画、教材画以及欣赏画等。①宗教活动画。主要有佛像、菩萨、护法神像、说法图、宗教寺院、宗教教义、佛教故事和宗教神话等,著名的唐卡有《释迦牟尼画像》、《十六罗汉像》、《时轮金刚像》、《密集金刚像》以及《白度母像》等。②历史人物画。依据历史人物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主要有《米拉日巴画像》、《唐东杰布画像》等。③装饰画。主要描绘须弥山和四大洲等宇宙图形,描绘极乐世界,以及把吉祥、行善、祈祷、咒术等佛教内容组合描绘,其代表作有《世界模式图》、《坛城》等。④教材画。主要配合藏医教学的画,代表作有《四部医典挂图》、《如意树画图》等。⑤欣赏画。主要以山石流水、花草树木、吉祥八宝等为主体。
材料 根据制作唐卡所用的材料,可分为国唐和止唐两大类。①国唐。用丝绢绸缎等材料以手工绣制、拼贴后缝合、编织或套版印刷等方式制作而成。国唐中尺度最大者称为国固,寺庙中用于晒佛的大型国唐,即称国固。其中,最著名的是布达拉宫的无量寿佛国固唐卡,高约55.8米、宽46.81米,为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由摄政桑结嘉措主持制作。②止唐。用颜料绘制在画布上的作品。画幅表面通常罩有一层锦缎。止唐依据绘画所用颜料的不同色彩分为金唐、赤唐、黑唐等。最大的止唐长3米、宽2米;最小的止唐长30厘米、宽20厘米。
历史
唐卡的起源历史悠久, 从公元7世纪有文字记载唐卡至今已经有1300年多的历史,唐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盛衰,融合,传承后,从地域上形成了三大主流画派。即:卫藏地区(西藏自治区)的勉唐画派,康巴地区(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中心、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噶玛噶孜画派,安多地区(青海地区)的热贡画派。
据《大昭寺志》记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像,由文成公主亲手装帧。这就是藏民族的第一幅唐卡。五世达赖喇嘛在其《释迦佛像记.水晶宝镜》中也明确的记载了此事。在公元7世纪到8世纪,唐卡 开始了缓慢的发展。由于9世纪,是藏区比较动荡的年代,期间经历了:公元815年,藏王赤德松赞驾崩;第五个儿子赤祖德赞继位赞普;公元841年赤祖德赞为贵族所弑,其兄达磨达玛乌都赞(朗达玛)继位赞普,让整个西藏经历了"朗达玛灭佛"的重创。使整个藏区的唐卡所剩无几。由于朗达玛灭佛致使吐蕃诸将和部属叛离了朗达玛,奴隶以及属民先后在各地纷纷起义。公元877年,奴隶起义军占据吐蕃雅隆河谷等地之后,吐蕃王朝灭亡。公元895年,吉德尼玛衮的后代在阿里建立古格王朝,以后日巴衮据芒域建立拉达克王朝。公元978年,鲁麦.喜饶楚臣等人在桑耶寺,噶迥寺授徒传法,佛教在西藏地区再度传播,历史上称为佛教后弘期元年。公元10世纪唐卡艺术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开始了有序发展。11~12世纪是唐卡艺术形成系统时期。同时也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三大教派以及噶当、希解、觉宇、觉囊、郭扎、夏鲁等小派形成时期。13~14世纪,唐卡艺术风格凸显,稳步发展,形成唐卡三大画派:勉唐,噶孜,热贡画派,明清时期是唐卡绘画艺术发展的繁荣时期,还形成了三大画派旗下很多画派。
吐蕃早期的唐卡能保留至今的极其稀少,现代能够见到的较早的唐卡,是11世纪以后的作品:在萨迹寺保存有一幅叫做“桑结东厦”的唐卡,上画三十五尊佛像,其古朴典雅的风格与敦煌石窟中同时期的壁画极为相似,据说是吐蕃时期的作品,是极为罕见的一件珍贵文物。
还有一副四壁观音,则是古格王朝时期的作品最为古老。宋代的唐卡,在布达拉宫见到三幅,其中两幅是在内地订做的绎丝唐卡。帕玛顿月珠巴像的下方有藏文题款,意思是说江村扎订做这幅唐卡赠送其师扎巴坚赞。扎巴坚赞是萨迦五祖的第三祖师,公元1182年继任萨迦达钦。另有一幅贡塘喇嘛肖像,贡塘喇嘛相生于公元1123年,死于1194年,他的这幅近乎写生画的绎丝唐卡,也属宋末的作品。还有一幅米拉日巴的传记唐卡,主要描绘米拉日巴苦修的情节,朴实而简括的构图,据有关行家鉴定,系宋代的一幅绘画唐卡。莲花网目观音像,画面不求工细富丽,而以清秀的色彩渲染主题,堪称元代的代表作。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统治,采取敕封西藏佛教各派首领的办法,明封八王,清封达赖、班禅及呼图克图即是这种管理的具体实施。这些措施对西藏社会的安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利的。西藏的唐卡艺术也随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个时期的唐卡,一是数量明显增多;二是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画派,这是西藏绘画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西藏绘画艺术更趋成熟的表现。大体说来,前藏的唐卡构图严谨,笔力精细,尤擅肖像,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后藏的唐卡用笔细腻,风格华丽,构图讲究饱满,线条精细,着色浓艳,属工笔彩的画法。
唐卡的色彩
唐卡在施色方面,有独特的讲究,重彩底色约分为红、黑、蓝、金、银五种。红唐卡多绘佛本生故事,风格富丽。黑唐卡多绘护法神、金刚一类镇妖降魔的内容,并施金色勾线,画面威严庄重。蓝唐卡则多绘欢喜佛、胜乐金刚一类题材,有吉祥喜庆之意。金、银唐卡,画面富贵典雅,色彩单纯辉煌。有时画面底色还随“地界”至“天界”的内容变化而变化,如地狱画了护法神降魔,底色则以红色为主;随着中间夹侍菩萨的出现,色彩逐渐变蓝;到了天界,便是一片湛蓝的底色。此外,白于色彩被作为表现神佛容貌、性格的一种手段,因此常以白色表现平静、和蔼、善良;红色和深蓝色表现强悍好斗、凶猛狰狞(愤怒相),出巧妙地把大块的红色、绿色、青色和蓝色并列使用;金色代表多种颜色,表现出一种神圣的气氛。
分类
唐卡最常见的尺幅是条幅形,底边留有很大的空白,尺寸一般是长75厘米,宽50厘米,除条幅形唐卡外,还可以看到横幅形唐卡:这种唐卡大幅的长1.10米,条宽约3.5米。
根据制作唐卡所用材料,可以将唐卡分为两大类。一类用丝绢制成的唐卡叫做“国唐”,另一种用颜料绘制的唐卡叫“止唐”。
国唐(丝绢唐卡)
根据丝绢材料的不同,“国唐”也有以下五种:
(1)绣像“国唐”:这是一种用各种不同的丝线经手工刺绣而成的唐卡。
(2)丝面“国唐”:制作这种唐卡是将各色的丝绢切成各种形状的布块,然后再用针将拼成画面的各色布块缝接起来。
(3)丝贴“国唐”:这种唐卡与(2)相似,只不过是将切成的各种彩色布块用胶粘在画布上组成画面。
(4)手织“国唐”:一种用丝线经手编织而成的唐卡。
(5)版印“国唐”:这种唐卡是用墨或朱砂作颜料用套版直接印在丝绢上,套版主要用木版,偶然也用铜版或铁版。
“国唐”中尺幅最大的叫做“国固”。因为太大,也不能随便把它挂出来,实际上只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才使用这种唐卡,将“国固”大唐卡挂在寺庙的外墙上,或者挂在专门为挂“国固”唐卡而修建的晒佛台上。布达拉宫一幅最大的“国固”唐卡,高55.80米,宽46.81米。这幅唐卡是在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由摄政桑结嘉措主持制作的。唐卡描绘的无量光佛。
止唐(绘画唐卡)
由于唐卡的画法多种多样,“止唐”也有好多种。人们主要是依据画背景时所用颜料的不同色彩来区分“止唐”的种类:
(1)彩唐:一种用各色颜料画成背景的唐卡。
(2)金唐:一种用金色颜料画背景的唐卡。
(3)朱红唐:一种用朱红色颜料画背景的唐卡。
(4)黑唐:仅用墨色画背景的唐卡。
(5)版印“止唐”:这种唐卡的制作方法与制作版印“国唐”相同。唯一的区别是,“国唐”印在丝绢做成的画布上,而“止唐”则印在棉布做成的画布上。
最大的“止唐”长3米,宽2米;最小的“止唐”仅长30厘米,宽20厘米。
不能单纯讲哪种唐卡的价格高或低,比如说彩唐,既可以以纯金、纯银、珊瑚、珍珠、绿松石作为主要颜料,也可以是赭石、朱砂、铅粉或黄德粉这些普通颜料。而金唐,可以是黄金,也可以是金色矿物颜料。价格上的差距自然会很大,有些唐卡甚至是画在皮革上的,那你就要鉴别皮质了,牛皮还是羊皮,一层皮还是二层皮等等。要价过高的唐卡尤其要格外小心些,从材质到画工再到其他一些非技术要素都得全面了解。
对于目前市场上名目繁多的唐卡,业内人士提醒:那些成批量复制甚至是印制的,或者是偷工减料的唐卡收藏价值不大。虽然这些唐卡看不出构图上的错误,且一次性上色的唐卡,看起来与上过三四遍颜色的唐卡无异,但前者只能保存一两年,而正宗的唐卡却是用矿物色甚至是纯金粉或宝石粉调色,可以收藏数十、数百年而不褪色,其增值潜力当然不同。
绘制
“唐卡”系藏语,意为用彩缎织物装裱成的卷轴画。唐卡一般在布面和纸面上绘制,而更高级的有珍珠唐卡、彩绘、刺绣、织锦、缂丝、提花、贴花和宝石缀制等约十余种。彩绘的唐卡颜料以金粉、银粉、朱砂、雄黄等矿物颜料为主,也有用植物颜料相配的。
唐卡画的形状,一般为竖长方形。中央画面称为“美龙”,是唐卡画的核心部分。画面四周多用黄红两色彩缎镶嵌,名为彩虹。下方正中镶一块方形的不同颜色的彩缎。画上有天杆,下方有轴。画的下方彩缎略成梯形,彩缎边沿嵌上红线或白线,轴的两端饰有纯银、象牙、玉石或铜质轴头,轴上雕有龙纹等图案,做工考究。整个画面覆盖着可以揭起的彩色绫子以保护画面,面上还压有两条等长的飘带。画面平常用绫子盖着,在展示时把绫子收在画的上方,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绘制唐卡前首先要根据画面的大小来选择尺寸合适的画布,沿画布的四边把它缝在一个细木画框上(画框的四条框都是用和普通铅笔粗细差不多的树枝制成),把细木画框上的画布绷紧,再用结实绳子把细木画框牢牢地绑在大画架“唐卓”上面,按“之”字形的绳路式样把细木画框的四个边同大画架的四个边绑在一起。
画布一般是浅色画布,不要太厚大硬。画布太厚太硬容易使颜料剥落和皱裂。最合适的画布是织工细密的纯白府绸或棉布,没有图案的白丝绸做画布也非常合适。有的唐卡尺幅很大,用一块画布根本不够,这样只好把好几块画布用非常细密的针脚缝合在一起,缝好的两块布的接缝不能有碍于唐卡画面的完整。
把画布固定在“唐卓”上之后,就着手进行以下工作:首先在画布上涂上薄薄一层胶水作为“底色”,然后晾干。涂淡胶的目的是防止画布吸附,渗入颜料;防止颜料在画布上“变花”,使颜料涂上面布对不会失掉本色。此后,再薄涂一层有石灰的浆糊。等第二层涂料干后把画布铺到木板或桌面之类的平坦地方,用一块玻璃或贝壳、圆石等光滑的东西反复摩擦画布面,一直到画布的布纹看不见时为止。
接下来便是画出主要的定位线。其中有边线、中心垂直线、两条对角线和其他任何需要标出的轮廓线。用炭笔画出佛像的素描草图“白画”之后,再用墨勾成墨线(墨线草图即线描草图称“黑画”)。勾墨之后再根据画面描绘的水泊、岩石、山丘、云雾等景物的不同,在不同的景物上涂上相应的颜色。一次只上一种色,先上浅色,后上深色。绘佛像时,先绘莲花座,再画布饰,最后画佛身。画背景时,先浅色后深色。把上面所说的部分画完后,用金色画衣服上的图案(这些金色图案称“金画”)。
一些画面装饰和画面其他地方也用金色来勾边,称“金线”。最后,将所有需要用墨勾的线再勾勒一遍,然后再画上眼睛。所绘佛像的衣着和装饰图案的构图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画家学习绘画所从师的画派,他对这个画派技法的纯熟程度也许是最值得考虑的条件。绘画的时间、艺术家自己的能力,以及订画雇主的要求等等都可能影响构图和画面装饰。
除了用水色(指用水调和的颜料,犹如现在的水粉和水彩)画的唐卡外,还有另外三种类型的唐卡:金唐(金色唐)卡)、朱红唐(朱红唐卡);黑唐。这三种唐卡的名字来自于唐卡空白背景所填的颜色名称。举例来说,金唐的背景全是金色;朱红唐的背景全是朱砂色;黑唐的背景则全是黑色。以上三种唐卡所有颜料都掺有石灰和胶水,轮廓线必须用与底色对比度鲜明的色彩绘制。如金唐,它的底色是金色,就用朱砂画轮廓线;朱红唐和黑唐的底色是朱色和黑色,就用金色画轮廓线。假如没有金色,黑唐的轮廓线可以用朱砂来画。
在一幅金唐中通常只有嘴眼睛指甲、毛发等处使用其他色彩;在朱红唐和黑唐中、使用水色的地方与金唐有所不同,在唐卡习墨的地方也可以使用焦麦水,这样画面光洁平坦。
一般可在木板印制的佛像涂上水色。如果要将版印唐卡制成久色唐卡,在神佛像轮廓由木版印出后,艺术家便要对画面进行一次致的处理。用炭笔把木版印的轮廓线勾勒一遍使之清晰醒目,按我们上面说的方法绘画出唐卡。
绘画唐卡的调色方法的指导原则,简单他说就是加深某种单色。例如要加深朱砂色,只不过是往调色碗里加点朱砂颜。
裱制装潢
唐卡绘好之后,要在画面的四边缝裱丝绢,这缝裱的丝绢。叫“贡夏”。“贡夏” 唐卡可以用各种丝绢制做,其尺寸大小是固定不变的。“贡夏”的下幅长度占画面部分的二分之一,下幅显得稍长;上幅长度占下幅长度的二分之一,或者说占画面部分的四分之一。例如,一个唐卡画面宽是40厘米,高60厘米,下幅长度就是30厘米,上幅长度是15厘米,侧幅宽7.5厘米。
此外,有很多的唐卡在画面的四边围有两道红色或黄色的丝带贴面,藏语称之为“彩虹”。每道丝带的宽度是侧幅(即所裱丝绢的左右边)的一半;如果仅有一条丝带,宽度便是侧幅的四分之一,侧幅的其他四分之三自然是丝绢衬裱面。
有时也可以在“贡夏”的下幅中央看到一块绚丽精美的锦缎。这块锦缎可以是任何颜色,任何形状。可以是正方形,横长方形或竖长方形。锦缎位于唐卡下幅的中央,占下幅面积三分之一,叫做“敦嘎”或“托居”。有时在“贡夏”的上幅中央也有一块锦缎。
唐卡背面的裱衬物可以是棉布、丝绢、绵缎等。一般来说,里衬只裱糊唐卡的“贡夏”部分,不裱糊画面部分;也有给唐卡整个背面都裱上黑衬的。还有一些唐卡,虽然背面全裱,但裱好之后用揭开画面与衬布之间茬口的办法把画面正对的里衬部分切开三个边,以便能够看到写在唐卡背面边上的文字,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人们要揭开衬页看背面文字的情况外,平常唐卡画面背面与里衬的两个底边都固定在一起。
唐卡前面的两个边最后是用红线锁边,必须注意的是,在缝裱用一个叫“唐薪”(即“唐卡木”)或“止薪”的圆木棒将唐卡的底边卷好并将其撑住。根据唐卡的大小确定“唐薪”的粗细。一般“唐薪”的长度是与唐卡的宽度基本相同,两端可再长出唐卡宽度的3厘米,两端套上用金银或青铜制成的套盖。有了“唐薪”之后,把唐卡卷起来就方便多了,故唐卡又称卷轴画。
在唐卡的顶端还有一根扁平木条叫“卡薪”或“贡薪”。木条越往两端越细,以致于从截面看就像一个小木楔,把“卡薪”缝粘在“贡夏”和里衬之间,长度与唐卡宽度相同,两边不要突出来。
唐卡前面有一幅面盖盖住整个唐卡。通常用丝绢制做面盖(人们认为制作面盖最好的一种丝是“面子绫绢”,质软、色黄、带有红绿色的斑色)。面盖用红色、黄色、蓝色丝绢条交替缝合而起,或者就用一种颜色的丝条作面盖。面盖缝在唐卡的顶端,面盖中央还有一些褶子。画有本尊、护法神的唐卡,其面盖丝绢也有白色、黄色、蓝色、绿色等,不过这类唐卡的面盖丝绢条彼此不缝合在一起,都是相互分开的。沿唐卡面盖上部缀有一排有褶子的挂布,下垂约8厘米,用红色丝绢制做。
假如将唐卡宽分为四份,其中左右两边的四分之一处垂有两条彩带,每条彩带的宽度等于“贡夏”侧幅的一半。彩带一直垂到唐卡的底边,彩带底端呈鸟喙形,叫“小鸟嘴”。当面盖放下之后,两条彩带便垂在面盖的外面,并和面盖隔开。这样可以只把面盖向上卷起,让两边彩带直接垂在面画的前面。在唐卡顶端,两条彩带的中间有一条系住上卷面盖的红绳,待面盖上卷后用这条红绳把它折叠系好。红绳上面还有一条布绳用来挂整幅唐卡,或在唐卡卷装后用布绳把它扎好。
裱制装潢唐卡所用材料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意向和委托制作唐卡的施主的财力。
绘画唐卡使用的颜料应该是柔和纯净的高级颜料,粗劣的,普通的颜料只能用来彩绘梁柱、木制神器、床椅、桌凳和其他木器;也可以用来彩画泥塑佛像、绘制壁画。当然,绘制彩画以上物品也要做准备工作。比如画壁画,也要在墙上涂一层胶水以防颜料剥落。
至于把画布固定在木架上使其绷展以便于绘制等就不必细说了,不过画布在绘制前一定要进行处理。
分期
从时间上,我们大致可把唐卡艺术分为4 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7至9世纪的槛筋期,即造像之初期,也就是藏传佛教的滥觞期。构图简练,多用青、黄、赤、白4种根本显色绘成。人物造像几乎全裸,仅以梵绳、八宝为庄严,主尊画得较大,多直线。第二个时期是12世纪左右,即藏传佛教的后宏期。西藏江孜地区形成了一种以印度健陀罗、尼泊尔、汉地和西藏本土艺术风格相互影响融合的地方艺术风格流派,即江孜画派。其特点是造型比例适当,着重心理表现,突出个性特征的写实手法。第三个时期是15至16世纪,即藏族佛教艺术的繁盛期。宗教上层参与唐卡的创作活动,产生了著名的“门者画派”、“门萨画派”和“嘎玛贡画派”。第四个时期是18至19世纪,也就是唐卡绘画的鼎盛时期。这时期的艺术风格主要受到汉地工笔重彩技法的影响。它的发展前后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18世纪八邦寺高僧多倾觉和曲吉牛勤所创的“新嘎玛贡”画派为其代表。这一画派学习汉族工笔画传统,重晕染、烘托、勾勒,艺术上已不满足原有的朴素、简洁风格,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所谓“二十四次明暗渲染”法来丰富画面效果。第二阶段是19世纪初所形成的“汉风”时期。“新嘎玛贡”画派在第一阶段华丽富贵的风格基础上,开始追求汉画设色雅致 、清新的风格,并将一些汉地通用的“福”、“寿”之类吉祥词绘于画中,形成了今天的唐卡艺术风格。
源流
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唐卡的起源无从考证。据传,吐蕃赞普(观音佛的化身)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画像,这就是第一幅唐卡:相传,这幅唐卡由果竹西活佛藏入白拉姆神像腹内。作为科学考证,这些传说恐还不足为凭。但就绘画艺术而言,最早(可查)可溯及卡若新石器时代,到吐蕃王朝时,绘画艺术已臻完善。唐卡作为壁画的廷展,最迟也在七世纪中页以前就已出现。早期唐卡因经过朗达玛的灭佛,已无迹可寻:现存唐卡除有少数宋元时期的作品外,大多都是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时的集体作品。
唐卡,在罗桑嘉措以前都是民间画师供奉给寺庙的零散作品,从五世达赖起,成立了相当于画院的机构,唐卡创作进入了专门化创作时期。后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时,成立了“拉日白吉社”,也就是官方性质的画院。这一举措,无疑推动了唐卡艺术的向前发展。唐卡绘制也逐渐出现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门唐”(系药师佛像)派。院内的画师都有职称,画艺最高的称为“乌钦”。西藏绘画史上最后一名“乌钦”就是唐卡绘制大师扎西次仁先生,扎西次仁也是健在的唯一的“乌钦”。
西藏绘画流派
不同风格的唐卡代表了西藏不同的画派,西藏的绘画流派可以分为:
直孔唐卡又名(直孔刺绣唐卡)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绣技、传统 古老的制作方法.考究的用料、著称。始于直孔噶举派创始人觉巴.吉天.松吉公布时期,至今1000多年,一直由直孔平措康桑家族以家族的形式传承至今,即扬名于整个西藏的一代大师直孔康桑.赤列多吉至现今的第五代传承人次拉卓玛也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直孔唐卡艺术作品以西藏名片唐卡代表性文化远播至世界各国,也有(康桑唐卡.康桑西藏)即(你好唐卡.你好西藏),这种明间流传传诵着它特殊的文化含义。参加过世博会. 西藏地区唯一的果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藏唐卡止唐与果唐两类中的果唐的代表性派别,在唐卡文化艺术领域成名已久。
[噶知派]
噶知是藏族绘画雕塑的一个流派,据说该流派沿袭噶玛牟觉多杰撰著的《图像度量经》之画风,以绘制宁静善良的人物画像出名。
[钦泽派]
钦泽派的创始人是西藏贡嘎尔朵地方的钦泽欠茂。该派脱胎于曼唐巴画派,所以较多地保留了曼唐巴的画风。
[噶尔热]
噶尔热是南木卡扎西活佛把藏画的度量和汉族画(国画)的上色、景物布局结合起来的一种画派。其特点是画面大,容量多,人物面部清秀,笑容藏而不露。
[杰居毕画派]
杰居毕画派是由噶玛曲央多杰在藏画基基础上吸收了克什米尔画风而创立的一门画派。
[旦鲁派]
学者智嘉和曼唐·察卡等人的画风称旦鲁派,该派著有《神像度量如意宝珠》等美术典籍。
[代热派]
代热派是噶尔热派和曼唐派画风相融合的一个画派,其主要特点是注重人物的造型、人物的神态和人物的内涵。该派较著名的画师有旦增诺尔卜、荣巴·索南杰保、智拉普日吾才让、唐拉才旺等。
[希岗巴]
希岗巴活佛的画风以及保持这种画风的画派称为希岗巴。由于此派受尼泊尔绘画风格的影响较大,所以也称尼泊尔画派。
[曼娘派]
曼娘派是藏区最早的一个画派,创始人是十四世纪的曼拉东珠,该派的特点是愤怒像怒中含笑,体态轻盈,衣着华丽,上色淡雅,神态逼真,身体各部位的尺度适中等。
[曼鲁派]
曼鲁派是曼娘和曼萨尔画派的总称。
[曼萨尔派]
曼萨尔派的创始人是藏巴·曲洋嘉措,该派与曼娘派的画风相近,特点是线条粗犷,面相威猛,上色较重,身量略高,画工精细等。
鉴别
唐卡的几个重要鉴别特点不可不查,一幅唐卡的主体可能是由徒弟绘制,但像眼睛、指甲、手印、人物身上的装饰与法器等最见工力的地方大都由师傅绘制,购买时必须关注这些细节;有的唐卡绘制完毕后会在表面打一层蜡,使外观与色彩更加光洁,手感光滑,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要对着阳光看,以此来鉴定蜡质层的完整性。
画工鉴别
首先,在内容上要进行筛选:由于唐卡画面涉及的内容较多,有些可能你并不理解,因此要选那些市场认知度比较高的,比如:释迦像、白绿度母、财神等这些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了解的造像内容。
其次,唐卡的绘制时间较长,画工精细、画幅较大的唐卡价格也必然会高,对于外行人来说,“画工”与“画幅”,是你在决定购买时制定心理价位的最基本因素,一定要反复权衡。这里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考虑:一是画师的影响:绘制唐卡自古便是信徒们研习佛法的一部分,寺院喇嘛,也是唐卡绘制者的主要组成部分。喇嘛绘制唐卡的流通渠道相对单一,价格较高。
画工的影响:绘画功力一般与经验积累有关系,比如颜色的调制是否均匀、细节绘制是否仔细完整、各部分比例是否合理、有无溢色,落色、作品的整体性是否完整严谨等。
形式
唐卡品种多种多样,除彩绘唐卡与印刷唐卡外,还有刺绣、织锦(堆绣)、缂丝、贴花及珍珠唐卡等。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线绣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均可刺绣。织锦唐卡是以缎纹为地,用数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粘贴在织物上,故又称“堆绣”。贴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缂丝唐卡是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仅于强烈的装饰性。有的还在五彩缤纷的花纹上,把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金彩辉映,格外地显得灿烂夺目。缂丝是中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上的特种工艺品。这些织物唐卡,质地紧密而厚实、构图严谨、花纹精致、色彩绚丽。西藏的织物唐卡多是内地特制的,其中尤以明代永乐、成化年间传到西藏的为多,后来西藏本地也能生产刺绣和贴花一类的织物唐卡了。印刷唐卡有两种,一种是满幅套色印刷后装裱的,还有一种是先将画好的图像刻成雕板,用墨印于薄绢或细布上,然后着色装裱而成。这种唐卡,笔画纤细,刀法遒劲,设色多为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层次分明,别具一格。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视之如雕镂之象,风貌典雅,富有立体装饰效果。目前,市面上所售的多是印刷唐卡与绘制唐卡。
现存各时代精美唐卡
一、现存世界最大的一幅西藏刺绣佛像“唐卡”——“刺绣红夜魔唐卡”,制作于中国明朝年间。
“刺绣红夜魔唐卡”以驱除邪魔为题材,高三点三米,阔二点一米,“唐卡”中央为践踏死亡之神、手抱明妃“毗陀利金刚”、怒目圆睁的红夜魔。佛像刺绣采用各色丝线,色彩绮丽缤纷,部分丝线还裹幼细金箔,更添富丽堂皇。右上方有“大明永乐年施”年款。据介绍,此唐卡与西藏大昭寺密室发现的两幅大型唐卡应属同一出处。据载,一九四0年锡金法王札西南嘉将这幅唐卡送给一位英国友人,并于一九九四年在纽约以一百万美元拍卖成交。
二、元代《时轮坛城》唐卡。坛城即曼陀罗,佛教密宗里主要指诸佛、菩萨、圣者所居之地。时轮坛城里外三层,是以时轮金刚为中心的世界。此卡设色要求严格,配色和谐。坛城上黄下绿,左红右白,采用冷暖对比,立体感强,寓意深刻。唐卡四周绘有密集金刚、喜金刚和胜乐金刚等百余座本尊像,整幅作品线条流畅,画风极为细腻,令人叹为观止。
三、明《多吉丹佛塔》唐卡。多吉丹佛塔位于印度伽耶,被认为是释迦牟尼涅磐的地方,是佛教徒向往的朝拜圣地。多吉丹意为金刚座,作为菩提道场象征坚固永恒。此卡塔形别致,主塔居中,中央有一尊释迦牟尼等身像,小塔林立四周。画中共有1000多个佛龛,内有1000多座佛像。画属勉唐派风格,工笔绘成。有的人物不足一厘米,仍眉清目秀,栩栩如生。绘工之细简直难以令人置信,相信观者必会拍案叫绝的。
四、清《松赞干布像》唐卡。此画属噶赤画派。形成于16世纪。画派创始人南喀扎西将勉唐画派技法与印度金铜造像直接摹写风格相结合,风格为工笔重彩,色偏青绿。图中间为松赞干布像,人物造型优美自然,画下方两侧为赤尊公主、文成公主及两位大臣。
国际推广
君友会是国际著名的唐卡艺术推广中心,君友会收藏的唐卡,内容基本上都是表现西藏宗教历史或人物的,如“达赖像”、“班禅像”、“释迦牟尼佛”等等,也有反映西藏民间风俗和医学、天文、历算等题材的,这说明君友会对藏传佛教的推崇与信仰。君友会收藏的唐卡,都是经过精细加工而成的,其工艺、质地和装潢都十分精美,如缂丝唐卡、刺绣唐卡和使用象牙轴头等,也收藏有一些用珠宝镶嵌成的唐卡。在品种上,君友会唐卡主要是绘画和织绣两类。近年来君友会聚集西藏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师,沿用西藏传统手工制作的方法,绘制西藏各大画派的唐卡,君友会绘制唐卡的颜料极其考究,主要为天然矿、植物颜料和金、银等原料,绘制而成的唐卡既是保存上千年,其色泽依然不退。君友会的唐卡自始至终都不采用任何的化学原料,不怕虫蛀,具有极高的收藏、文化、艺术及供奉价值。
种类 唐卡种类多样,除彩绘唐卡与印刷唐卡外,还有刺绣、织锦、贴花、缂丝、珍珠及堆绣等。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线绣成;织锦唐卡是以缎纹为地,用数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贴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缂丝唐卡是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有的还在五彩缤纷的花纹上,把珠宝玉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金彩辉映。缂丝唐卡是中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上的特种工艺品。西藏的织物唐卡多是内地特制的,其中尤以明代永乐、成化年间传到西藏为多,后来西藏本地也生产刺绣和贴花一类的织物唐卡。印刷唐卡有两种,一种是满幅套色印刷后装裱,另一种是先将画好的图像刻成雕版,用墨印于薄绢或细布上,然后着色装裱而成。印刷唐卡笔画纤细、刀法遒劲,设色多为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层次分明,别具一格。
规格 唐卡大多是在布面、绢面和纸面上进行彩绘,一般先勾勒轮廓,再用各种对比色填充和晕染。唐卡幅面大小悬殊,大者可达数千平方米,小者幅不盈寸。一般尺寸长约75厘米、宽50厘米,多呈长方形条幅。早期唐卡大都是方形,后来以长方形条幅更为普遍。唐卡作为一种宗教绘画,通常悬挂于寺院殿堂、藏民居中,亦可卷起带于身边。
题材 唐卡的题材是多方面的,可分为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宗教教义、风土人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建筑布局等方面,而以宗教为主,其主要内容有宗教活动画、历史人物画、装饰画、教材画以及欣赏画等。①宗教活动画。主要有佛像、菩萨、护法神像、说法图、宗教寺院、宗教教义、佛教故事和宗教神话等,著名的唐卡有《释迦牟尼画像》、《十六罗汉像》、《时轮金刚像》、《密集金刚像》以及《白度母像》等。②历史人物画。依据历史人物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主要有《米拉日巴画像》、《唐东杰布画像》等。③装饰画。主要描绘须弥山和四大洲等宇宙图形,描绘极乐世界,以及把吉祥、行善、祈祷、咒术等佛教内容组合描绘,其代表作有《世界模式图》、《坛城》等。④教材画。主要配合藏医教学的画,代表作有《四部医典挂图》、《如意树画图》等。⑤欣赏画。主要以山石流水、花草树木、吉祥八宝等为主体。
材料 根据制作唐卡所用的材料,可分为国唐和止唐两大类。①国唐。用丝绢绸缎等材料以手工绣制、拼贴后缝合、编织或套版印刷等方式制作而成。国唐中尺度最大者称为国固,寺庙中用于晒佛的大型国唐,即称国固。其中,最著名的是布达拉宫的无量寿佛国固唐卡,高约55.8米、宽46.81米,为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由摄政桑结嘉措主持制作。②止唐。用颜料绘制在画布上的作品。画幅表面通常罩有一层锦缎。止唐依据绘画所用颜料的不同色彩分为金唐、赤唐、黑唐等。最大的止唐长3米、宽2米;最小的止唐长30厘米、宽20厘米。
历史
唐卡的起源历史悠久, 从公元7世纪有文字记载唐卡至今已经有1300年多的历史,唐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盛衰,融合,传承后,从地域上形成了三大主流画派。即:卫藏地区(西藏自治区)的勉唐画派,康巴地区(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中心、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噶玛噶孜画派,安多地区(青海地区)的热贡画派。
据《大昭寺志》记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像,由文成公主亲手装帧。这就是藏民族的第一幅唐卡。五世达赖喇嘛在其《释迦佛像记.水晶宝镜》中也明确的记载了此事。在公元7世纪到8世纪,唐卡 开始了缓慢的发展。由于9世纪,是藏区比较动荡的年代,期间经历了:公元815年,藏王赤德松赞驾崩;第五个儿子赤祖德赞继位赞普;公元841年赤祖德赞为贵族所弑,其兄达磨达玛乌都赞(朗达玛)继位赞普,让整个西藏经历了"朗达玛灭佛"的重创。使整个藏区的唐卡所剩无几。由于朗达玛灭佛致使吐蕃诸将和部属叛离了朗达玛,奴隶以及属民先后在各地纷纷起义。公元877年,奴隶起义军占据吐蕃雅隆河谷等地之后,吐蕃王朝灭亡。公元895年,吉德尼玛衮的后代在阿里建立古格王朝,以后日巴衮据芒域建立拉达克王朝。公元978年,鲁麦.喜饶楚臣等人在桑耶寺,噶迥寺授徒传法,佛教在西藏地区再度传播,历史上称为佛教后弘期元年。公元10世纪唐卡艺术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开始了有序发展。11~12世纪是唐卡艺术形成系统时期。同时也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三大教派以及噶当、希解、觉宇、觉囊、郭扎、夏鲁等小派形成时期。13~14世纪,唐卡艺术风格凸显,稳步发展,形成唐卡三大画派:勉唐,噶孜,热贡画派,明清时期是唐卡绘画艺术发展的繁荣时期,还形成了三大画派旗下很多画派。
吐蕃早期的唐卡能保留至今的极其稀少,现代能够见到的较早的唐卡,是11世纪以后的作品:在萨迹寺保存有一幅叫做“桑结东厦”的唐卡,上画三十五尊佛像,其古朴典雅的风格与敦煌石窟中同时期的壁画极为相似,据说是吐蕃时期的作品,是极为罕见的一件珍贵文物。
还有一副四壁观音,则是古格王朝时期的作品最为古老。宋代的唐卡,在布达拉宫见到三幅,其中两幅是在内地订做的绎丝唐卡。帕玛顿月珠巴像的下方有藏文题款,意思是说江村扎订做这幅唐卡赠送其师扎巴坚赞。扎巴坚赞是萨迦五祖的第三祖师,公元1182年继任萨迦达钦。另有一幅贡塘喇嘛肖像,贡塘喇嘛相生于公元1123年,死于1194年,他的这幅近乎写生画的绎丝唐卡,也属宋末的作品。还有一幅米拉日巴的传记唐卡,主要描绘米拉日巴苦修的情节,朴实而简括的构图,据有关行家鉴定,系宋代的一幅绘画唐卡。莲花网目观音像,画面不求工细富丽,而以清秀的色彩渲染主题,堪称元代的代表作。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统治,采取敕封西藏佛教各派首领的办法,明封八王,清封达赖、班禅及呼图克图即是这种管理的具体实施。这些措施对西藏社会的安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利的。西藏的唐卡艺术也随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个时期的唐卡,一是数量明显增多;二是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画派,这是西藏绘画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西藏绘画艺术更趋成熟的表现。大体说来,前藏的唐卡构图严谨,笔力精细,尤擅肖像,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后藏的唐卡用笔细腻,风格华丽,构图讲究饱满,线条精细,着色浓艳,属工笔彩的画法。
唐卡的色彩
唐卡在施色方面,有独特的讲究,重彩底色约分为红、黑、蓝、金、银五种。红唐卡多绘佛本生故事,风格富丽。黑唐卡多绘护法神、金刚一类镇妖降魔的内容,并施金色勾线,画面威严庄重。蓝唐卡则多绘欢喜佛、胜乐金刚一类题材,有吉祥喜庆之意。金、银唐卡,画面富贵典雅,色彩单纯辉煌。有时画面底色还随“地界”至“天界”的内容变化而变化,如地狱画了护法神降魔,底色则以红色为主;随着中间夹侍菩萨的出现,色彩逐渐变蓝;到了天界,便是一片湛蓝的底色。此外,白于色彩被作为表现神佛容貌、性格的一种手段,因此常以白色表现平静、和蔼、善良;红色和深蓝色表现强悍好斗、凶猛狰狞(愤怒相),出巧妙地把大块的红色、绿色、青色和蓝色并列使用;金色代表多种颜色,表现出一种神圣的气氛。
分类
唐卡最常见的尺幅是条幅形,底边留有很大的空白,尺寸一般是长75厘米,宽50厘米,除条幅形唐卡外,还可以看到横幅形唐卡:这种唐卡大幅的长1.10米,条宽约3.5米。
根据制作唐卡所用材料,可以将唐卡分为两大类。一类用丝绢制成的唐卡叫做“国唐”,另一种用颜料绘制的唐卡叫“止唐”。
国唐(丝绢唐卡)
根据丝绢材料的不同,“国唐”也有以下五种:
(1)绣像“国唐”:这是一种用各种不同的丝线经手工刺绣而成的唐卡。
(2)丝面“国唐”:制作这种唐卡是将各色的丝绢切成各种形状的布块,然后再用针将拼成画面的各色布块缝接起来。
(3)丝贴“国唐”:这种唐卡与(2)相似,只不过是将切成的各种彩色布块用胶粘在画布上组成画面。
(4)手织“国唐”:一种用丝线经手编织而成的唐卡。
(5)版印“国唐”:这种唐卡是用墨或朱砂作颜料用套版直接印在丝绢上,套版主要用木版,偶然也用铜版或铁版。
“国唐”中尺幅最大的叫做“国固”。因为太大,也不能随便把它挂出来,实际上只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才使用这种唐卡,将“国固”大唐卡挂在寺庙的外墙上,或者挂在专门为挂“国固”唐卡而修建的晒佛台上。布达拉宫一幅最大的“国固”唐卡,高55.80米,宽46.81米。这幅唐卡是在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由摄政桑结嘉措主持制作的。唐卡描绘的无量光佛。
止唐(绘画唐卡)
由于唐卡的画法多种多样,“止唐”也有好多种。人们主要是依据画背景时所用颜料的不同色彩来区分“止唐”的种类:
(1)彩唐:一种用各色颜料画成背景的唐卡。
(2)金唐:一种用金色颜料画背景的唐卡。
(3)朱红唐:一种用朱红色颜料画背景的唐卡。
(4)黑唐:仅用墨色画背景的唐卡。
(5)版印“止唐”:这种唐卡的制作方法与制作版印“国唐”相同。唯一的区别是,“国唐”印在丝绢做成的画布上,而“止唐”则印在棉布做成的画布上。
最大的“止唐”长3米,宽2米;最小的“止唐”仅长30厘米,宽20厘米。
不能单纯讲哪种唐卡的价格高或低,比如说彩唐,既可以以纯金、纯银、珊瑚、珍珠、绿松石作为主要颜料,也可以是赭石、朱砂、铅粉或黄德粉这些普通颜料。而金唐,可以是黄金,也可以是金色矿物颜料。价格上的差距自然会很大,有些唐卡甚至是画在皮革上的,那你就要鉴别皮质了,牛皮还是羊皮,一层皮还是二层皮等等。要价过高的唐卡尤其要格外小心些,从材质到画工再到其他一些非技术要素都得全面了解。
对于目前市场上名目繁多的唐卡,业内人士提醒:那些成批量复制甚至是印制的,或者是偷工减料的唐卡收藏价值不大。虽然这些唐卡看不出构图上的错误,且一次性上色的唐卡,看起来与上过三四遍颜色的唐卡无异,但前者只能保存一两年,而正宗的唐卡却是用矿物色甚至是纯金粉或宝石粉调色,可以收藏数十、数百年而不褪色,其增值潜力当然不同。
绘制
“唐卡”系藏语,意为用彩缎织物装裱成的卷轴画。唐卡一般在布面和纸面上绘制,而更高级的有珍珠唐卡、彩绘、刺绣、织锦、缂丝、提花、贴花和宝石缀制等约十余种。彩绘的唐卡颜料以金粉、银粉、朱砂、雄黄等矿物颜料为主,也有用植物颜料相配的。
唐卡画的形状,一般为竖长方形。中央画面称为“美龙”,是唐卡画的核心部分。画面四周多用黄红两色彩缎镶嵌,名为彩虹。下方正中镶一块方形的不同颜色的彩缎。画上有天杆,下方有轴。画的下方彩缎略成梯形,彩缎边沿嵌上红线或白线,轴的两端饰有纯银、象牙、玉石或铜质轴头,轴上雕有龙纹等图案,做工考究。整个画面覆盖着可以揭起的彩色绫子以保护画面,面上还压有两条等长的飘带。画面平常用绫子盖着,在展示时把绫子收在画的上方,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绘制唐卡前首先要根据画面的大小来选择尺寸合适的画布,沿画布的四边把它缝在一个细木画框上(画框的四条框都是用和普通铅笔粗细差不多的树枝制成),把细木画框上的画布绷紧,再用结实绳子把细木画框牢牢地绑在大画架“唐卓”上面,按“之”字形的绳路式样把细木画框的四个边同大画架的四个边绑在一起。
画布一般是浅色画布,不要太厚大硬。画布太厚太硬容易使颜料剥落和皱裂。最合适的画布是织工细密的纯白府绸或棉布,没有图案的白丝绸做画布也非常合适。有的唐卡尺幅很大,用一块画布根本不够,这样只好把好几块画布用非常细密的针脚缝合在一起,缝好的两块布的接缝不能有碍于唐卡画面的完整。
把画布固定在“唐卓”上之后,就着手进行以下工作:首先在画布上涂上薄薄一层胶水作为“底色”,然后晾干。涂淡胶的目的是防止画布吸附,渗入颜料;防止颜料在画布上“变花”,使颜料涂上面布对不会失掉本色。此后,再薄涂一层有石灰的浆糊。等第二层涂料干后把画布铺到木板或桌面之类的平坦地方,用一块玻璃或贝壳、圆石等光滑的东西反复摩擦画布面,一直到画布的布纹看不见时为止。
接下来便是画出主要的定位线。其中有边线、中心垂直线、两条对角线和其他任何需要标出的轮廓线。用炭笔画出佛像的素描草图“白画”之后,再用墨勾成墨线(墨线草图即线描草图称“黑画”)。勾墨之后再根据画面描绘的水泊、岩石、山丘、云雾等景物的不同,在不同的景物上涂上相应的颜色。一次只上一种色,先上浅色,后上深色。绘佛像时,先绘莲花座,再画布饰,最后画佛身。画背景时,先浅色后深色。把上面所说的部分画完后,用金色画衣服上的图案(这些金色图案称“金画”)。
一些画面装饰和画面其他地方也用金色来勾边,称“金线”。最后,将所有需要用墨勾的线再勾勒一遍,然后再画上眼睛。所绘佛像的衣着和装饰图案的构图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画家学习绘画所从师的画派,他对这个画派技法的纯熟程度也许是最值得考虑的条件。绘画的时间、艺术家自己的能力,以及订画雇主的要求等等都可能影响构图和画面装饰。
除了用水色(指用水调和的颜料,犹如现在的水粉和水彩)画的唐卡外,还有另外三种类型的唐卡:金唐(金色唐)卡)、朱红唐(朱红唐卡);黑唐。这三种唐卡的名字来自于唐卡空白背景所填的颜色名称。举例来说,金唐的背景全是金色;朱红唐的背景全是朱砂色;黑唐的背景则全是黑色。以上三种唐卡所有颜料都掺有石灰和胶水,轮廓线必须用与底色对比度鲜明的色彩绘制。如金唐,它的底色是金色,就用朱砂画轮廓线;朱红唐和黑唐的底色是朱色和黑色,就用金色画轮廓线。假如没有金色,黑唐的轮廓线可以用朱砂来画。
在一幅金唐中通常只有嘴眼睛指甲、毛发等处使用其他色彩;在朱红唐和黑唐中、使用水色的地方与金唐有所不同,在唐卡习墨的地方也可以使用焦麦水,这样画面光洁平坦。
一般可在木板印制的佛像涂上水色。如果要将版印唐卡制成久色唐卡,在神佛像轮廓由木版印出后,艺术家便要对画面进行一次致的处理。用炭笔把木版印的轮廓线勾勒一遍使之清晰醒目,按我们上面说的方法绘画出唐卡。
绘画唐卡的调色方法的指导原则,简单他说就是加深某种单色。例如要加深朱砂色,只不过是往调色碗里加点朱砂颜。
裱制装潢
唐卡绘好之后,要在画面的四边缝裱丝绢,这缝裱的丝绢。叫“贡夏”。“贡夏” 唐卡可以用各种丝绢制做,其尺寸大小是固定不变的。“贡夏”的下幅长度占画面部分的二分之一,下幅显得稍长;上幅长度占下幅长度的二分之一,或者说占画面部分的四分之一。例如,一个唐卡画面宽是40厘米,高60厘米,下幅长度就是30厘米,上幅长度是15厘米,侧幅宽7.5厘米。
此外,有很多的唐卡在画面的四边围有两道红色或黄色的丝带贴面,藏语称之为“彩虹”。每道丝带的宽度是侧幅(即所裱丝绢的左右边)的一半;如果仅有一条丝带,宽度便是侧幅的四分之一,侧幅的其他四分之三自然是丝绢衬裱面。
有时也可以在“贡夏”的下幅中央看到一块绚丽精美的锦缎。这块锦缎可以是任何颜色,任何形状。可以是正方形,横长方形或竖长方形。锦缎位于唐卡下幅的中央,占下幅面积三分之一,叫做“敦嘎”或“托居”。有时在“贡夏”的上幅中央也有一块锦缎。
唐卡背面的裱衬物可以是棉布、丝绢、绵缎等。一般来说,里衬只裱糊唐卡的“贡夏”部分,不裱糊画面部分;也有给唐卡整个背面都裱上黑衬的。还有一些唐卡,虽然背面全裱,但裱好之后用揭开画面与衬布之间茬口的办法把画面正对的里衬部分切开三个边,以便能够看到写在唐卡背面边上的文字,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人们要揭开衬页看背面文字的情况外,平常唐卡画面背面与里衬的两个底边都固定在一起。
唐卡前面的两个边最后是用红线锁边,必须注意的是,在缝裱用一个叫“唐薪”(即“唐卡木”)或“止薪”的圆木棒将唐卡的底边卷好并将其撑住。根据唐卡的大小确定“唐薪”的粗细。一般“唐薪”的长度是与唐卡的宽度基本相同,两端可再长出唐卡宽度的3厘米,两端套上用金银或青铜制成的套盖。有了“唐薪”之后,把唐卡卷起来就方便多了,故唐卡又称卷轴画。
在唐卡的顶端还有一根扁平木条叫“卡薪”或“贡薪”。木条越往两端越细,以致于从截面看就像一个小木楔,把“卡薪”缝粘在“贡夏”和里衬之间,长度与唐卡宽度相同,两边不要突出来。
唐卡前面有一幅面盖盖住整个唐卡。通常用丝绢制做面盖(人们认为制作面盖最好的一种丝是“面子绫绢”,质软、色黄、带有红绿色的斑色)。面盖用红色、黄色、蓝色丝绢条交替缝合而起,或者就用一种颜色的丝条作面盖。面盖缝在唐卡的顶端,面盖中央还有一些褶子。画有本尊、护法神的唐卡,其面盖丝绢也有白色、黄色、蓝色、绿色等,不过这类唐卡的面盖丝绢条彼此不缝合在一起,都是相互分开的。沿唐卡面盖上部缀有一排有褶子的挂布,下垂约8厘米,用红色丝绢制做。
假如将唐卡宽分为四份,其中左右两边的四分之一处垂有两条彩带,每条彩带的宽度等于“贡夏”侧幅的一半。彩带一直垂到唐卡的底边,彩带底端呈鸟喙形,叫“小鸟嘴”。当面盖放下之后,两条彩带便垂在面盖的外面,并和面盖隔开。这样可以只把面盖向上卷起,让两边彩带直接垂在面画的前面。在唐卡顶端,两条彩带的中间有一条系住上卷面盖的红绳,待面盖上卷后用这条红绳把它折叠系好。红绳上面还有一条布绳用来挂整幅唐卡,或在唐卡卷装后用布绳把它扎好。
裱制装潢唐卡所用材料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意向和委托制作唐卡的施主的财力。
绘画唐卡使用的颜料应该是柔和纯净的高级颜料,粗劣的,普通的颜料只能用来彩绘梁柱、木制神器、床椅、桌凳和其他木器;也可以用来彩画泥塑佛像、绘制壁画。当然,绘制彩画以上物品也要做准备工作。比如画壁画,也要在墙上涂一层胶水以防颜料剥落。
至于把画布固定在木架上使其绷展以便于绘制等就不必细说了,不过画布在绘制前一定要进行处理。
分期
从时间上,我们大致可把唐卡艺术分为4 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7至9世纪的槛筋期,即造像之初期,也就是藏传佛教的滥觞期。构图简练,多用青、黄、赤、白4种根本显色绘成。人物造像几乎全裸,仅以梵绳、八宝为庄严,主尊画得较大,多直线。第二个时期是12世纪左右,即藏传佛教的后宏期。西藏江孜地区形成了一种以印度健陀罗、尼泊尔、汉地和西藏本土艺术风格相互影响融合的地方艺术风格流派,即江孜画派。其特点是造型比例适当,着重心理表现,突出个性特征的写实手法。第三个时期是15至16世纪,即藏族佛教艺术的繁盛期。宗教上层参与唐卡的创作活动,产生了著名的“门者画派”、“门萨画派”和“嘎玛贡画派”。第四个时期是18至19世纪,也就是唐卡绘画的鼎盛时期。这时期的艺术风格主要受到汉地工笔重彩技法的影响。它的发展前后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18世纪八邦寺高僧多倾觉和曲吉牛勤所创的“新嘎玛贡”画派为其代表。这一画派学习汉族工笔画传统,重晕染、烘托、勾勒,艺术上已不满足原有的朴素、简洁风格,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所谓“二十四次明暗渲染”法来丰富画面效果。第二阶段是19世纪初所形成的“汉风”时期。“新嘎玛贡”画派在第一阶段华丽富贵的风格基础上,开始追求汉画设色雅致 、清新的风格,并将一些汉地通用的“福”、“寿”之类吉祥词绘于画中,形成了今天的唐卡艺术风格。
源流
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唐卡的起源无从考证。据传,吐蕃赞普(观音佛的化身)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画像,这就是第一幅唐卡:相传,这幅唐卡由果竹西活佛藏入白拉姆神像腹内。作为科学考证,这些传说恐还不足为凭。但就绘画艺术而言,最早(可查)可溯及卡若新石器时代,到吐蕃王朝时,绘画艺术已臻完善。唐卡作为壁画的廷展,最迟也在七世纪中页以前就已出现。早期唐卡因经过朗达玛的灭佛,已无迹可寻:现存唐卡除有少数宋元时期的作品外,大多都是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时的集体作品。
唐卡,在罗桑嘉措以前都是民间画师供奉给寺庙的零散作品,从五世达赖起,成立了相当于画院的机构,唐卡创作进入了专门化创作时期。后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时,成立了“拉日白吉社”,也就是官方性质的画院。这一举措,无疑推动了唐卡艺术的向前发展。唐卡绘制也逐渐出现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门唐”(系药师佛像)派。院内的画师都有职称,画艺最高的称为“乌钦”。西藏绘画史上最后一名“乌钦”就是唐卡绘制大师扎西次仁先生,扎西次仁也是健在的唯一的“乌钦”。
西藏绘画流派
不同风格的唐卡代表了西藏不同的画派,西藏的绘画流派可以分为:
直孔唐卡又名(直孔刺绣唐卡)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绣技、传统 古老的制作方法.考究的用料、著称。始于直孔噶举派创始人觉巴.吉天.松吉公布时期,至今1000多年,一直由直孔平措康桑家族以家族的形式传承至今,即扬名于整个西藏的一代大师直孔康桑.赤列多吉至现今的第五代传承人次拉卓玛也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直孔唐卡艺术作品以西藏名片唐卡代表性文化远播至世界各国,也有(康桑唐卡.康桑西藏)即(你好唐卡.你好西藏),这种明间流传传诵着它特殊的文化含义。参加过世博会. 西藏地区唯一的果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藏唐卡止唐与果唐两类中的果唐的代表性派别,在唐卡文化艺术领域成名已久。
[噶知派]
噶知是藏族绘画雕塑的一个流派,据说该流派沿袭噶玛牟觉多杰撰著的《图像度量经》之画风,以绘制宁静善良的人物画像出名。
[钦泽派]
钦泽派的创始人是西藏贡嘎尔朵地方的钦泽欠茂。该派脱胎于曼唐巴画派,所以较多地保留了曼唐巴的画风。
[噶尔热]
噶尔热是南木卡扎西活佛把藏画的度量和汉族画(国画)的上色、景物布局结合起来的一种画派。其特点是画面大,容量多,人物面部清秀,笑容藏而不露。
[杰居毕画派]
杰居毕画派是由噶玛曲央多杰在藏画基基础上吸收了克什米尔画风而创立的一门画派。
[旦鲁派]
学者智嘉和曼唐·察卡等人的画风称旦鲁派,该派著有《神像度量如意宝珠》等美术典籍。
[代热派]
代热派是噶尔热派和曼唐派画风相融合的一个画派,其主要特点是注重人物的造型、人物的神态和人物的内涵。该派较著名的画师有旦增诺尔卜、荣巴·索南杰保、智拉普日吾才让、唐拉才旺等。
[希岗巴]
希岗巴活佛的画风以及保持这种画风的画派称为希岗巴。由于此派受尼泊尔绘画风格的影响较大,所以也称尼泊尔画派。
[曼娘派]
曼娘派是藏区最早的一个画派,创始人是十四世纪的曼拉东珠,该派的特点是愤怒像怒中含笑,体态轻盈,衣着华丽,上色淡雅,神态逼真,身体各部位的尺度适中等。
[曼鲁派]
曼鲁派是曼娘和曼萨尔画派的总称。
[曼萨尔派]
曼萨尔派的创始人是藏巴·曲洋嘉措,该派与曼娘派的画风相近,特点是线条粗犷,面相威猛,上色较重,身量略高,画工精细等。
鉴别
唐卡的几个重要鉴别特点不可不查,一幅唐卡的主体可能是由徒弟绘制,但像眼睛、指甲、手印、人物身上的装饰与法器等最见工力的地方大都由师傅绘制,购买时必须关注这些细节;有的唐卡绘制完毕后会在表面打一层蜡,使外观与色彩更加光洁,手感光滑,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要对着阳光看,以此来鉴定蜡质层的完整性。
画工鉴别
首先,在内容上要进行筛选:由于唐卡画面涉及的内容较多,有些可能你并不理解,因此要选那些市场认知度比较高的,比如:释迦像、白绿度母、财神等这些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了解的造像内容。
其次,唐卡的绘制时间较长,画工精细、画幅较大的唐卡价格也必然会高,对于外行人来说,“画工”与“画幅”,是你在决定购买时制定心理价位的最基本因素,一定要反复权衡。这里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考虑:一是画师的影响:绘制唐卡自古便是信徒们研习佛法的一部分,寺院喇嘛,也是唐卡绘制者的主要组成部分。喇嘛绘制唐卡的流通渠道相对单一,价格较高。
画工的影响:绘画功力一般与经验积累有关系,比如颜色的调制是否均匀、细节绘制是否仔细完整、各部分比例是否合理、有无溢色,落色、作品的整体性是否完整严谨等。
形式
唐卡品种多种多样,除彩绘唐卡与印刷唐卡外,还有刺绣、织锦(堆绣)、缂丝、贴花及珍珠唐卡等。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线绣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均可刺绣。织锦唐卡是以缎纹为地,用数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粘贴在织物上,故又称“堆绣”。贴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缂丝唐卡是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仅于强烈的装饰性。有的还在五彩缤纷的花纹上,把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金彩辉映,格外地显得灿烂夺目。缂丝是中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上的特种工艺品。这些织物唐卡,质地紧密而厚实、构图严谨、花纹精致、色彩绚丽。西藏的织物唐卡多是内地特制的,其中尤以明代永乐、成化年间传到西藏的为多,后来西藏本地也能生产刺绣和贴花一类的织物唐卡了。印刷唐卡有两种,一种是满幅套色印刷后装裱的,还有一种是先将画好的图像刻成雕板,用墨印于薄绢或细布上,然后着色装裱而成。这种唐卡,笔画纤细,刀法遒劲,设色多为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层次分明,别具一格。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视之如雕镂之象,风貌典雅,富有立体装饰效果。目前,市面上所售的多是印刷唐卡与绘制唐卡。
现存各时代精美唐卡
一、现存世界最大的一幅西藏刺绣佛像“唐卡”——“刺绣红夜魔唐卡”,制作于中国明朝年间。
“刺绣红夜魔唐卡”以驱除邪魔为题材,高三点三米,阔二点一米,“唐卡”中央为践踏死亡之神、手抱明妃“毗陀利金刚”、怒目圆睁的红夜魔。佛像刺绣采用各色丝线,色彩绮丽缤纷,部分丝线还裹幼细金箔,更添富丽堂皇。右上方有“大明永乐年施”年款。据介绍,此唐卡与西藏大昭寺密室发现的两幅大型唐卡应属同一出处。据载,一九四0年锡金法王札西南嘉将这幅唐卡送给一位英国友人,并于一九九四年在纽约以一百万美元拍卖成交。
二、元代《时轮坛城》唐卡。坛城即曼陀罗,佛教密宗里主要指诸佛、菩萨、圣者所居之地。时轮坛城里外三层,是以时轮金刚为中心的世界。此卡设色要求严格,配色和谐。坛城上黄下绿,左红右白,采用冷暖对比,立体感强,寓意深刻。唐卡四周绘有密集金刚、喜金刚和胜乐金刚等百余座本尊像,整幅作品线条流畅,画风极为细腻,令人叹为观止。
三、明《多吉丹佛塔》唐卡。多吉丹佛塔位于印度伽耶,被认为是释迦牟尼涅磐的地方,是佛教徒向往的朝拜圣地。多吉丹意为金刚座,作为菩提道场象征坚固永恒。此卡塔形别致,主塔居中,中央有一尊释迦牟尼等身像,小塔林立四周。画中共有1000多个佛龛,内有1000多座佛像。画属勉唐派风格,工笔绘成。有的人物不足一厘米,仍眉清目秀,栩栩如生。绘工之细简直难以令人置信,相信观者必会拍案叫绝的。
四、清《松赞干布像》唐卡。此画属噶赤画派。形成于16世纪。画派创始人南喀扎西将勉唐画派技法与印度金铜造像直接摹写风格相结合,风格为工笔重彩,色偏青绿。图中间为松赞干布像,人物造型优美自然,画下方两侧为赤尊公主、文成公主及两位大臣。
国际推广
君友会是国际著名的唐卡艺术推广中心,君友会收藏的唐卡,内容基本上都是表现西藏宗教历史或人物的,如“达赖像”、“班禅像”、“释迦牟尼佛”等等,也有反映西藏民间风俗和医学、天文、历算等题材的,这说明君友会对藏传佛教的推崇与信仰。君友会收藏的唐卡,都是经过精细加工而成的,其工艺、质地和装潢都十分精美,如缂丝唐卡、刺绣唐卡和使用象牙轴头等,也收藏有一些用珠宝镶嵌成的唐卡。在品种上,君友会唐卡主要是绘画和织绣两类。近年来君友会聚集西藏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师,沿用西藏传统手工制作的方法,绘制西藏各大画派的唐卡,君友会绘制唐卡的颜料极其考究,主要为天然矿、植物颜料和金、银等原料,绘制而成的唐卡既是保存上千年,其色泽依然不退。君友会的唐卡自始至终都不采用任何的化学原料,不怕虫蛀,具有极高的收藏、文化、艺术及供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