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历算 藏族先民根据青藏高原物候现象和规律,吸收其他民族的天文历法知识,创造出观测自然现象以及预测天气、计算时间的方法。1916年,拉萨建立医学和天文历算机构——门孜康,专门培养藏医学和天文历算人才。藏医认为随季节的变化,人体五脏中的气和血液循环状况有所不同,所以藏医十分重视观察星、云、风、湖水和鸟类的变化。
藏族天文历法是在青藏高原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总结藏族人民长期实践经验而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它既有藏族人民的独创,也吸收了其他民族先进的天文历法知识,逐渐形成了内容完备、形式规范、富有民族和地区特色,适合藏区的天文历法。
产生与发展 藏族先民创造了多种观测自然现象以预测天气、计算时间的方法,物候历是藏族天文历算的基础。1318年,噶玛巴·让琼多吉在他所著的《星算广集》中,就收集了民间的各种物候观测现象。藏族传统文化分为“大五明”和“小五明”。
小五明之一是“孜”,即算明或算学。“孜”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天文历算,二是预测学。藏族的算学是以固有文化为基础,吸收部分汉族地区和印度的有关天文历算知识而形成的,同时也曾受西亚、南亚、东南亚诸地的影响。汉族地区天文历法传入西藏较早,藏族传统著作中最具权威性的《白琉璃》中有算学专章,称汉族地区为盛行算经之地,比较详细地叙述了汉地算学传入藏地的情况。
据《白琉璃》载:“松赞干布的父亲朗日松赞时期,由汉地传入算学和医药。”这是藏族算学发展史上第一次与别的地域、民族进行文化的交流。自此以后,藏汉间的文化接触和交流逐渐频繁。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的联姻,使汉族地区的各种文化,包括算学陆续传入。文成公主带了不少汉地书籍到吐蕃,其中很多是天文历算著作。与此同时,吐蕃王朝也派人前往汉族地区学习算学方面的知识。
8世纪,赤祖德赞与金城公主联姻。金城公主邀请汉地著名算学家桑孜入藏传授算学、地学(观地占卜、)。此后,还有汉族地区著名算学家都哈那布先后两次入藏,传授各种算学、历法、占卜术。汉族算学知识传入西藏,对当时吐蕃天文历算学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大大丰富了该学科的内容。当今流传甚广的五行、12生肖、60年干支周、八卦、九宫以及《八十博唐算图表》等,在吐蕃时代传入西藏。藏族人民将这些知识与本土固有的历算知识互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算学体制。
藏族独特的天文历法体系,不仅能较准确推算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还可根据物候、星辰等现象和数据,预报西藏地区天气和地震等情况。藏族天文历算是在广大藏族人民创造物候历的基础上,又不断地沿用、吸收和借鉴来自印度、内地及其他地区的天文知识而逐渐形成的。
天文历算著作 藏族关于天文历算的著作,主要有两类:第一类,用于藏族学者翻译、注释来自汉族地区的历法和天文思想,藏文著述主要有《汉历大全》、《汉历心要》、《摩河支那传规日月食推步法》、《黄历编制法》、《汉历简史》、《汉历用表16种》、《汉历发智自在王篇》、《纯汉历日月食推算法·文殊笑颜篇》、《汉历文殊悦容篇》、《春牛经》、《二十四方位图》、《汉蒙藏对照历注用表》、《恭息历书》、《日月食推算法·慧剑光华篇》、《五行占之年首答问》、《汉历大海甘露一滴》等;第二类,主要是围绕时轮经典和历法而进行的著述,北京图书馆黄明信和北京民族图书馆孙文景编录了《藏文历算典籍目录》;在藏族地区许多寺庙和民间仍保存和流传大量的历算书籍,主要有札巴坚赞的《辨识时节算书(论闰月)》、《宿曜交会吉凶占》,八思巴的《五摄、罗睺、五曜诸基数篇》、《太阳过官算法》等,布敦·仁钦朱的《时轮摄略笺注易解》等、巴俄·祖拉陈瓦的《时轮要诀历算综论》、《广释·大宝秘藏》等,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的《黑白算答问·白昼光明篇》、《浦派历算白琉璃》(简称《白琉璃》)等等。
研究 藏民族的天文历算在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西藏天文历算史上曾出现过几种不同流派和不少杰出历算专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算文献、历书资料及很多日月星辰的观察记录。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天文星算研究所研究整理现存文献资料,新编《第十七饶迥时轮历精要》、《西藏天文十年基本总结》、《时轮历精要补编》,整理出版了古代天文星算书籍《日光论》、《智者喜悦》等。1993年,强巴赤列主编的《西藏天文历算学总汇》一书,集科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为一体,在天文、藏学方面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使天文星算的研究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研究所工作人员除了整理出版文献资料外,还承担编纂每年的藏历,方便广大农牧民群众了解天气,安排农牧业生产。研究所通过广播、电视发布每日天气预报和中期天气预报,深入农牧区根据各地不同气候、环境,对历书的编纂加以改进和提高,做出准确地预报。20世纪80年代后,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先后开播了藏历天气预报节目,深受广大藏族人民的欢迎。索县、日喀则、山南、阿里、昌都、那曲等地区、县的藏医院或历算室都编纂本地区的历书。
藏族天文历法是在青藏高原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总结藏族人民长期实践经验而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它既有藏族人民的独创,也吸收了其他民族先进的天文历法知识,逐渐形成了内容完备、形式规范、富有民族和地区特色,适合藏区的天文历法。
产生与发展 藏族先民创造了多种观测自然现象以预测天气、计算时间的方法,物候历是藏族天文历算的基础。1318年,噶玛巴·让琼多吉在他所著的《星算广集》中,就收集了民间的各种物候观测现象。藏族传统文化分为“大五明”和“小五明”。
小五明之一是“孜”,即算明或算学。“孜”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天文历算,二是预测学。藏族的算学是以固有文化为基础,吸收部分汉族地区和印度的有关天文历算知识而形成的,同时也曾受西亚、南亚、东南亚诸地的影响。汉族地区天文历法传入西藏较早,藏族传统著作中最具权威性的《白琉璃》中有算学专章,称汉族地区为盛行算经之地,比较详细地叙述了汉地算学传入藏地的情况。
据《白琉璃》载:“松赞干布的父亲朗日松赞时期,由汉地传入算学和医药。”这是藏族算学发展史上第一次与别的地域、民族进行文化的交流。自此以后,藏汉间的文化接触和交流逐渐频繁。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的联姻,使汉族地区的各种文化,包括算学陆续传入。文成公主带了不少汉地书籍到吐蕃,其中很多是天文历算著作。与此同时,吐蕃王朝也派人前往汉族地区学习算学方面的知识。
8世纪,赤祖德赞与金城公主联姻。金城公主邀请汉地著名算学家桑孜入藏传授算学、地学(观地占卜、)。此后,还有汉族地区著名算学家都哈那布先后两次入藏,传授各种算学、历法、占卜术。汉族算学知识传入西藏,对当时吐蕃天文历算学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大大丰富了该学科的内容。当今流传甚广的五行、12生肖、60年干支周、八卦、九宫以及《八十博唐算图表》等,在吐蕃时代传入西藏。藏族人民将这些知识与本土固有的历算知识互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算学体制。
藏族独特的天文历法体系,不仅能较准确推算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还可根据物候、星辰等现象和数据,预报西藏地区天气和地震等情况。藏族天文历算是在广大藏族人民创造物候历的基础上,又不断地沿用、吸收和借鉴来自印度、内地及其他地区的天文知识而逐渐形成的。
天文历算著作 藏族关于天文历算的著作,主要有两类:第一类,用于藏族学者翻译、注释来自汉族地区的历法和天文思想,藏文著述主要有《汉历大全》、《汉历心要》、《摩河支那传规日月食推步法》、《黄历编制法》、《汉历简史》、《汉历用表16种》、《汉历发智自在王篇》、《纯汉历日月食推算法·文殊笑颜篇》、《汉历文殊悦容篇》、《春牛经》、《二十四方位图》、《汉蒙藏对照历注用表》、《恭息历书》、《日月食推算法·慧剑光华篇》、《五行占之年首答问》、《汉历大海甘露一滴》等;第二类,主要是围绕时轮经典和历法而进行的著述,北京图书馆黄明信和北京民族图书馆孙文景编录了《藏文历算典籍目录》;在藏族地区许多寺庙和民间仍保存和流传大量的历算书籍,主要有札巴坚赞的《辨识时节算书(论闰月)》、《宿曜交会吉凶占》,八思巴的《五摄、罗睺、五曜诸基数篇》、《太阳过官算法》等,布敦·仁钦朱的《时轮摄略笺注易解》等、巴俄·祖拉陈瓦的《时轮要诀历算综论》、《广释·大宝秘藏》等,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的《黑白算答问·白昼光明篇》、《浦派历算白琉璃》(简称《白琉璃》)等等。
研究 藏民族的天文历算在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西藏天文历算史上曾出现过几种不同流派和不少杰出历算专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算文献、历书资料及很多日月星辰的观察记录。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天文星算研究所研究整理现存文献资料,新编《第十七饶迥时轮历精要》、《西藏天文十年基本总结》、《时轮历精要补编》,整理出版了古代天文星算书籍《日光论》、《智者喜悦》等。1993年,强巴赤列主编的《西藏天文历算学总汇》一书,集科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为一体,在天文、藏学方面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使天文星算的研究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研究所工作人员除了整理出版文献资料外,还承担编纂每年的藏历,方便广大农牧民群众了解天气,安排农牧业生产。研究所通过广播、电视发布每日天气预报和中期天气预报,深入农牧区根据各地不同气候、环境,对历书的编纂加以改进和提高,做出准确地预报。20世纪80年代后,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先后开播了藏历天气预报节目,深受广大藏族人民的欢迎。索县、日喀则、山南、阿里、昌都、那曲等地区、县的藏医院或历算室都编纂本地区的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