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百科 | 藏地万象 | 区划地名 | 日喀则市

桑珠孜区

2013-06-09 15:25:59来源:西藏在线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桑珠孜区 日喀则市辖区,原日喀则县级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日喀则市是日喀则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交通的中心,也是西藏第二大城市,历世班禅大师的驻锡地。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日喀则地区东部,东邻仁布县,西北与谢通门县毗邻,西南连萨迦县,南接白朗县、江孜县,北依南木林县。地处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及其主要支流年楚河的汇流处。南北最大纵距78千米,东西最大横距118.4千米,总面积3875平方千米,城市规划面积22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2平方千米。辖2个街道办事处、10个乡。市政府驻地在城南办事处。人口9.3万,流动人口2.5万人,主要居住藏族,另有汉、回、纳西等民族。

  2014年6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复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原县级日喀则市改为桑珠孜区。

  简史 吐蕃王朝前为苏毗部落。吐蕃王朝时期,松赞干布征服各部落,统一西藏,该地称“叶如”,属后藏。13世纪中叶,元朝为了便于对西藏的统治,将西藏划为十三万户,日喀则属曲弥万户。帕竹王朝时期取消万户制,设日喀则宗。19世纪初,噶厦地方政府将日喀则宗提升为“基宗”(总管宗,相当于今地区),下设16个宗和30多个独立谿卡(庄园)。1951年成立了由宗政府和班禅大师的堪厅政府官员参加的日喀则、江孜两个分工委,1956年日喀则分工委改为基巧办事处。1959年设日喀则县,属日喀则专署管辖。1964年日喀则、江孜专区合并,1986年撤销日喀则县,设立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是西藏格鲁派六大名寺之一,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纳塘寺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俄尔寺、塔巴寺、恩贡寺等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然地理 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流经辖区115千米,年楚河、湘曲河汇人雅鲁藏布江,另有纵横交织的季节性河流37条。境内海拔3840~6646米。气候温凉寒冷,具有明显的季风和干旱、半干旱等高原性气候,是夏季避暑旅游胜地。市内东北与西南多山,最高海拔6646米,最低海拔3840米,中部为雅鲁藏布江河谷平原区。境内河段长达115千米,沿岸多农田。全市河流总长度620千米。年平均气温6.3℃,1月平均气温-3.8℃,7月平均气温14.5℃,无霜期约120天。野生动物有岩羊、旱獭、水獭、豹、貂等。产虫草、贝母、大黄等药材。矿产资源有煤、金、铬、铁、水晶等。
 
  经济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561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4217万元,第二产业6534万元,第三产业24860万元。经济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869万元,其中农业14609万元,林业702万元,牧业2558万元。共有耕地12514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12182公顷,其中粮食作物9312公顷,油料1831公顷。粮食总产量6.48万吨,油菜籽0.27万吨,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蚕豆、油菜等。江当农业综合开发区,位于日喀则市区以东40千米处,是“一江两河”中部流域自然环境较好、荒地面积较大的区域。其中,小江当水电站输水干渠及取水枢纽是日喀则江当农业综合开发区的水利龙头工程。牧业主要饲养牦牛、绵羊、山羊、马等牲畜,年末牲畜存栏29.86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670.75吨,奶类产量5028.14吨,羊毛产量73.88吨。有果林,产苹果、桃、核桃等。富渔业资源。1951年前无工业,20世纪60年代后,建有电力、建筑、印刷、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现代工业,2002年工业总产值9185万元。1995年上海市援建的日喀则市自来水厂工程总投资4500万元,厂区面积93318平方米,建筑面积5396平方米,管网长度19.24千米,日供水2万吨,解决了市区供水问题。主要公路有318国道、日喀则——江孜等公路,市内公路四通八达,有青岛路、上海路、山东路、珠峰路、四川路、仁布路、科技路、拉萨路、体育路等18条主要街道,基本形成了现代交通的规模。邮电事业发展迅速,实现了程控交换,光缆传输。
 
  文教卫 日喀则市在对口援助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投资165万元兴建了总面积1392平方米的日喀则市文化馆,文化馆内拥有各类藏书5万余册,图片1000余幅,有大屏幕彩色电视机、音响和各类灯光设施齐全的排练厅。市内已建成134座广播电视收转站和单收站,建有现代化宾馆、饭店。1997年日喀则市完成了基本普及六年义务教育的任务,2000年全市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荣获“中华扫盲奖”,2003年全市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到2003年,全市共有各类各级学校132所,其中有地区师范学校、边雄藏医学校、卫生学校等,有中学2所,中小学在校生1412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79%,正式教职工861人。市、乡两级建有医疗保健网络。
 
  南北向道路 市内南北向主要道路有北京南路、北京北路、解放南路、解放中路、解放北路。①北京南路。位于日喀则中部。1984年建。日喀则南北向主干道之一,北起贡觉林路,南至耶库路,全长2600米,宽30米,砂石路面。路两侧建有邮电局、交通局、中小学等。②北京北路。位于日喀则中部。1984年建。日喀则主干道之一,北起贡觉林路,南至扎德路,全长1500米,宽30米,沥青路面。路两侧建有行署机关、大礼堂、招待所等。③解放南路。位于日喀则南部。1984年建。北起扎德路,南至耶库路,全长2830米,宽30米,沥青路面。路两侧建有银行、客运站等。④解放中路。位于日喀则中部。1985年扩建。日喀则主干道之一。南起扎德东路,北至贡觉林路,全长1600米,宽30米,沥青路面。路两侧建有藏医院、人民医院、新华书店等。⑤解放北路。位于日喀则东北部。1987年扩建。日喀则主干道之一。南起贡觉林路,北至嘎久美路,全长2380米,宽30米,沥青路面。路两侧建有住宅。
 
  东西向道路 市内东西向主要道路有贡觉林路、扎德东路、扎德西路。①贡觉林路。位于日喀则中部。1986年扩建。主干道之一。东起娘曲路,西至吉儿那卡路,全长1550米,宽40米,沥青路面。路两侧建有商店、市政府等。②扎德东路。位于日喀则南部。1975年建。西起北京路,东至娘曲路,全长1600米,宽30米,沥青路面。路两侧多住宅。③扎德西路。位于日喀则南部。1975年建。东起北京北路,西接中尼公路,全长2470米,宽30米,沥青路面。路两侧建有卫生学校、扎什伦布寺等。
 
  名城保护 日喀则市是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城区建设之初是围绕扎什伦布寺而扩大。日喀则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基本围绕扎什伦布寺这一主题展开,同时又要处理好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在城市总体规划上,充分考虑城市整体层次上的保护,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突出重点的方法,对重点文物单位、历史风貌轴(贡觉林路——几吉朗卡路——青海路两侧)、城北藏式建筑风貌区进行重点监护。历史风貌轴两侧的建筑要体现藏式风格,通过这条轴线将城北藏式建筑风貌与重点文物单位联成一线,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1995年日喀则市人民政府根据日喀则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实际情况,完成了《日喀则市2010年总体规划》。新的总体规划与布局是以几吉朗卡路——贡觉林路和扎德西路——扎德东路为界,将城区规划调整为三个组团式的规划结构,即南、中、北三个组团。为保护古城的文化遗产,对城市的防洪也进行了重点规划。①北组团。为日喀则市老城区。这里分布着大片藏式建筑、扎什伦布寺、日喀则市人民政府、东风林卡等用地,最能体现藏式建筑风貌的区域。北组团东北部是规划的城市工业区,北组团向东发展,结合旧藏式居住区的改造,发展成为旅游、居住、商贸、体育等各项设施集中分布的中心综合区。②中组团。为日喀则市新区,是日喀则市行政、文化、商贸、工业综合区。这里分布着大量行政办公、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商业服务用地。中组团向东发展,重点发展第三产业。③南组团。日喀则市商品流通和货物的集散、转运、流通中心。这里分布着绝大多数的特殊用地、仓储用地,分布有新宫和南郊公园。此外在南组团附近发展旅游服务业。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