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钟 中国古代乐器中的一种,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铜钟逐渐发展为佛教寺院中的法器。自唐代佛教昌盛后,历代封建统治者竞相铸造各种朝钟、佛钟、道钟以及乐钟等,并将其附上宗教色彩。西藏受其藏传佛教的影响,大寺院多保存有铜钟。
西藏最古老的铜钟出现于吐蕃时期,雕铸有图案或文字。铜钟的铸造表明,早在7~9世纪,吐蕃的冶炼技术及汉藏双方文化就已有了广泛交流。西藏吐蕃时期的铜钟保存数量极少,主要有桑耶寺铜钟(见桑耶寺)、关帝庙铜钟、昌珠寺铜钟和叶尔巴寺铜钟等。
①拉萨关帝庙铜钟。乾隆五十八年(1793)铸成,铜钟通高1.32米,口径1.08米。呈喇叭形口,四周覆以瓣式纽,纽中央有一悬挂孔。钟表面有上、下两周铭文。上周是“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下周是清政府驻藏主要官员的署名。此外,铜钟外表还有花草动物、文房四宝等图案。
②昌珠寺铜钟。悬挂于昌珠寺门廊上部,与桑耶寺铜钟形制相似。铭文内容也很接近,分内、外两层,呈回环状。铭文明确记载此钟为一汉族比丘仁钦所监造,施主是赤松德赞的第三妃菩提氏。
③叶尔巴寺铜钟。为吐蕃遗物,铜钟有钟铭两圈,回环,今已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