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筹建,1994年列入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62项援藏工程之一,1999年正式建成开馆。江泽民题写馆名。博物馆融寺庙、城堡、园林等藏式建筑风格于一体。馆内设声光系统、同步音译系统、语音导览系统和消防、监控系统等。占地面积5395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508平方米,展厅面积10451平方米。由主馆区、办
公生活区、民俗文化苑三大部分组成。馆内提供藏、汉、日、英4种语言的有声导览解说服务。2001年获得国家建设部颁发的部级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2005年《明清资器精品陈列》获得2003-2004年度“全国博物馆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提名奖”。同年成立了“西藏博物馆学术委员会。
文物藏品与保护 馆内有丰富的馆藏珍品,库房设计文物收藏容量16万件,现已有馆藏珍品3万多件,其展品主要来自罗布林卡的文物,各寺庙收藏,民间征集,以及接收海关、公安、工商等部门依法没收、追缴的文物等,涵盖了古籍文献、考古文物、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宗教文物和民俗文物等众多范畴,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世所罕见的孤品、绝品。博物馆建立有全区第一家专门从事文物科技保护的实验室,对文物的锈蚀、污迹、破损、虫害等状况进行处理,并通过对库房、展厅的温度、湿度进行科学监测与调控,有效地改善文物的保存环境。博物馆已征集和接收移交、捐赠文物近5000件(组)。1999-2008年通过努力,完成了1500余件佛教造像的定级建档,有唐卡326件、玉器413件、服饰449件、封诰114件、丝绸1300件,其中一级品35件。使馆藏藏品管理制度化、数据化。为了弥补藏品匮乏、品类单一,博物馆采取多种措施征集和接收了流散、捐赠文物及现代艺术作品6000余件,对丰富馆藏品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基本陈列 博物馆于1999年推出了《西藏历史文化》基本陈列。展示面积3000余平方千米,展线长约600米。主要展示罗布林卡、布达拉宫等地珍藏的文物精品和重要文献,以及征集的一些历史文物和民俗实物,并附有
巨幅照片说明。陈列由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民俗文化4个部分22个单元组成,展出1000多件精选的文物,从西藏的历史、文化、艺术、宗教、民俗等方面突出展示了藏民族文化。该陈列被评为“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之一。
①史前文化。主要是西藏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金属时代的文物遗存。旧石器时期遗存较少,主要以定日、日土、申扎等地晚期石器时期遗存为代表,采集有刮削器、尖状器、砍斫器等。新石器时期主要以卡若遗址、曲贡遗址和林芝遗存为代表,以及发现于阿里、那曲地区和雅鲁藏布江上游的细石器地点为代表。展品主要有考古出土的石器、兽骨、种子、陶器、纺织品、佛和菩萨造像,历代用金汁、银汁、珊瑚汁书写的藏文典籍、经书,唐卡画,用金、铜、石头、骨头做的各种乐器、法器,氆氇、服装服饰、鞋帽、围裙腰带、木碗、石锅、藏刀等手工艺品,以及西藏高原珞巴族、门巴族和夏尔巴人的特色用品。
②不可分割的历史。主要展示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历史事实,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围绕历代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关系,以及藏汉人民的交往展开。展出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政治意义的珍贵文物,主要展品有萨班致西藏僧俗首领归附元代的信件真品,明代皇帝册封西藏地方官员、法王的诰书、金印,清代皇帝册封达赖喇嘛、班禅喇嘛的金印、敕书,驻藏大臣颁发给寺庙的写有“毋得违误”字样的令牌,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写给噶厦政府、达赖的信件,《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复制品)等。
③文化艺术。主要陈列有西藏历代文化遗物,分为西藏文书体发展沿革、藏文文献典籍、藏族戏剧艺术、藏族乐器、藏族医药学、藏族天文历算、雕塑艺术和唐卡艺术8个单元。
④民俗文化。主要反映了藏民族特有的生产方式、文化生活、民俗风情和宗教信仰,分为器物用具、藏族民居、民间工艺、民间竞技和交通工具等6个单元。展品主要有藏族服饰、糌粑盒、酥油桶、茶叶袋、僧帽壶、火镰、藏刀、鼻烟壶、古朵、牛皮船等生活用品。
重要法器藏品 藏传佛教法器与供器大多以金、银、铜铸造为主,兼有木雕、骨雕、石雕、海贝壳以及布、丝织、锦缎等面料制品,如绘制于公元11世纪的“噶当三弟子”唐卡,明代宣德青花五彩鸳鸯纹碗等。
①曼陀罗。梵文音译,又称坛城。起源于印度,最初指作法时的土坛,是将密宗的佛、菩萨等集于一方,修法时供奉。坛城作为象征宇宙世界结构的本源,为应用很广泛的供品之一,也是变化多样的本尊神及众神聚居处的模型缩影。西藏博物馆收藏的两件坛城基本上属于同一种类型,一件是外表分别鎏刻象征吉祥的八宝、七政、五妙欲等图案的五层坛城,另一件坛城基座与顶层宝轮为银质,其余均为红珊瑚串制而成,基座上錾刻有八宝图案。
②法轮。藏传佛教中最常见的法器之一。佛教中把法轮喻指为佛法如转法轮胜王的“轮宝”一样转动不息。常见的法轮分为八幅轮和干幅轮两种。它既作为八宝之一来供奉,同时由于法轮象征了佛法的权威和庄严,在藏传佛教中又作为吐蕃法王松赞干布和五世达赖的手持标志出现。西藏博物馆收藏的两件法轮造型相似,只是鎏金镶宝图案有所差异。其中一件干幅镶宝石鎏金银质法轮为清代造,高43.5厘米,宽22.5厘米,制作精致,四周雕饰曼莲和八宝图案,中央镶嵌宝石。
③五方佛冠。为修密宗无上瑜珈举行生起次第时用的法器。高僧、活佛在修行密宗时所戴,象征着五智如来的
宝冠。形状如五莲瓣,每瓣上镶有宝剑、莲花、金刚杵、宝轮、火焰等装饰图案,下缀长缨。五佛即不动佛、宝生佛、无量光佛、不空成就佛和毗卢佛。
④嘎巴拉钵。修密宗无上瑜珈举行生起次第时使用的法器。颅内供器为人的头盖骨,大多是依照高僧大德生前遗嘱从遗体上取下后制作。馆内珍藏的清代嘎巴拉钵颅骨,高25.5厘米,宽18.5厘米,由纯金的颅盖和三角形托座制成,外面隐现日、月、法螺和藏文六字真言,金盖上刻有缠枝莲瓣雕饰,盖口缘边上嵌绿松石和珠宝,托座上的每一面都有一个人首,其余部分为镂雕卷叶邦堆纹图案。
明清瓷器精品 明清瓷器展厅展出了明清时期朝廷赏赐给西藏上层贵族的瓷器精品118件。绝大多数为景德镇官窑烧制的釉下釉上彩和颜色釉瓷器品,个别为浙江龙窑、福建德化、江苏宜兴等地烧制,如明初龙窑青釉刻缠枝莲纹碗。其中有些瓷器是藏族地区传统器物造型纹饰与内地的制瓷工艺结合的产物,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时清时期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日益密切,御窑开始生产具有藏文化特色的瓷器。包括宗教用品和生活用品,如青花藏文僧帽壶和虎皮三彩、蓝釉、黄釉、五彩的多穆壶。具有西藏传统特色装饰的瓷器,如藏族人民喜爱的八吉祥、缠枝莲、藏文、佛家吉语等图案。明宣德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高足碗,外壁绘缠枝莲托八宝纹,内壁书藏文。清道光黄地粉彩”佛日常明”纹碗,是以佛家吉语为装饰图案的精品。景德镇官窑烧制的展品包括青花瓷,斗彩瓷和红釉瓷。
①青花瓷。釉下彩瓷的一种。清代督窑官唐英监烧制敬献的五供之一。乾隆清花缠枝纹觚,造型别致、青花色泽明艳,为“唐窑”中的精品。永乐青花莲花纹执壶、宣德青花海水纹高足碗为永宣青花瓷的精品。
②斗彩瓷。釉上彩瓷的一种,另有五彩、粉彩等品种。乾隆斗彩缠枝莲纹赏瓶,赏瓶多为青花,少见五彩。另有乾隆粉彩百鹿纹方瓶,图案为动物形象,纹饰祥瑞,施彩艳丽,是乾隆粉彩器中的上品。
③红釉瓷。颜色釉的一种,传统的陶瓷釉装饰之一,无雕饰,釉色纯净典雅。明永乐红釉高足碗,胎制精细,釉质鲜亮,为红釉瓷中的精品。
重视文物保护修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