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法王 指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和赤热巴巾三人。由于他们将佛教引进西藏,使之弘传开来,被后世西藏史家称为祖孙三法王。
画像中的祖孙三法王
画像中的祖孙三法王
祖孙三法王是指吐蕃时期三位著名赞普,即吐蕃第三十三代国王松赞干布,吐蕃第三十八代国王赤松德赞,吐蕃第四十一代国王赤热巴坚。这组画像中松赞干布居中,其他两位为左右,而且三位人物形象大小一致,这样的结构定式被藏族唐卡、雕塑、壁画广泛应用。作品中的主题人物不是神,而是历史人物,他们的功绩在《藏汉大辞典》有详细记载。
“松赞干布,译言正直严明智慧深远之君王。……在吐蕃王朝世系中为第三十三代。在位期间,建宫室于拉萨布达拉山,创制文字,开始译经,制定六大法规。先与尼泊尔公主联姻,后(公元641年)又与唐文成公主联姻,修建大昭寺、小昭寺。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入国学,又从汉地引医药、数术、工艺等知识。对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及兄弟民族之间的联系,均有重大贡献。唐朝封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早卒,松赞干布逝世后,由其孙芒松芒赞继位。关于其年代有异说。”(引自《藏汉大辞典》2991页)
“赤松德赞,……美髯公·赤德祖丹和金城公主所生子,吐蕃王朝第三十八代王,公元755年,冲龄嗣位,权臣那南等立法禁佛;及长,颁诏崇佛,迎请菩提萨埵和白玛桑菩瓦来藏,建桑耶寺,并从印度、尼泊尔各地迎来佛教学者,培育翻译人材,大量翻译佛经,使以预试七人为首的藏族三百人出家,初建僧团,由是佛教大盛。曾与大食、孟加拉及唐室构兵,晚年颇致力于唐蕃和好,唐德宗建中四年,即公元783年,唐蕃会盟于清水县。公元797年卒。”(引自《藏汉大辞典》282页)
“赤热巴坚。意为辫结王。因不喜洗发,辫结成绺而得名。其本名为赤祖德赞,唐书译为可黎可足,系色纳勒劲云第三子,十二岁即王位,吐蕃王朝第四十一王。前此唐蕃失和,此王重用沙门钵阐布,致力和好,由双方高僧大德调停,重续甥舅之亲。吐蕃彝泰八年,唐长庆二年,即公元822年壬寅,唐蕃会盟于拉萨。823年,在拉萨大昭寺前立唐蕃会盟碑。至今仍旧保存完好。与此同时,在长安和吐蕃交界处亦各立一碑(今已不存)。由是双方协和,遂有‘天上日月双辉,地上甥舅两主’之说。此王笃信佛法,大集印藏译师,建立译场,统一译名,藏文由是得以规范化。又规定译例,校订旧译佛典,新译显密经论。为免散失,并将所校译的经典编出目录,在拉萨河下游东岸创建乌香多寺,飞檐九重,极尽华丽。命每七户居民供养一名僧人。此王左右分披自己头发,发端缀连丝绢铺地,令僧侣席坐其上,以示尊崇。由于过度崇佛,后被不信佛的大臣卫达纳坚等谋杀。”(引自《藏汉大辞典》281页)
这三王在吐蕃历史上功绩卓著,史家称之为“祖孙三王”。后来成为藏族绘画和雕塑作品表现的内容,在寺院的壁画和泥塑作品中经常出现,以纪念他们三位在西藏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贡献。在普通老百姓的家庭中,“祖孙三王”的唐卡画很少见,这是因为在信教群众的心目中,对他们的敬仰和对神佛的崇拜还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