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百科 | 藏地万象 | 文物考古 | 古墓葬

故如甲木墓地

2022-09-27 14:56:46来源:西藏在线网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故如甲木墓地 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噶尔县,共发掘11座大小不等的墓葬,包括8座象雄时期墓葬和3座吐蕃时期墓葬,其中8座象雄时期墓葬的年代距今有1800-1700年。
 
发现

  2012年6-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对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故如甲木墓地进行了首次发掘。

  象雄时期的墓葬均为竖穴石室形制,深4-6米,规模较大,是阿里地区埋葬最深、分布最为集中的墓群,在整个西藏地区极为罕见。墓葬中发现有丝织品、金面具、铜器、铁器、木器及大量殉葬动物骨骼。丝织品是西藏地区考古中的首次发现,也是青藏高原发现的最早的丝绸实物。带有“王侯”铭文的鸟兽纹锦显示出该墓葬的社会等级以及该地区与南疆的文化联系。马蹄形木梳、四足木案、木奁、钻木取火器、草编器等随葬器物,表现出与塔里木盆地汉晋时期文化的相关性。根据碳十四测年数据,故如甲木墓地的四座墓葬年代为公元2世纪至3世纪前半叶,相当于中原的东汉时期。

  吐蕃时期的墓葬均为小型石砌墓室,用石板封顶,侧身屈肢葬式保存非常完好,出土遗物较少,主要为料珠。在墓葬形制及丧葬习俗方面,基本沿袭了象雄时期的传统,也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的吐蕃墓葬特征一致,说明了吐蕃在吞并象雄之后,该地区的文化得以延续。


西藏阿里出土带有“王侯”铭文的鸟兽纹锦。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仝涛 供图
 
  “王侯”织锦  这幅有“王侯”或“王侯羊王”汉字的丝织物以藏青和橙黄双色呈现图案,其构图似可分为三层:最下一层为波浪形的曲波纹,类似西方建筑物中的拱形柱廊,每组波浪纹当中有一对相向而立的鸟,对鸟身下脚踩着植物纹样,下面有“山”字形的纹样相衬托,波纹中有四蒂纹显现;第二层为如意树构成的几何形空间,在其间布置以双龙、双凤、双羊等,双龙仅具头部,与两两相从的双凤与双羊头向相反;第三层也为如意树相间隔形成的几何形空间,树之两侧各有一相背而立的狮子,狮口大张,带有三重短羽的双翼,鬃毛上扬。在每组动物纹饰的空白处,都有4个篆体的汉字,有学者释读出它们分别是“王”“侯”两字的正体和反体字。“这些汉字实际上是四个一组,似乎可以释读为‘王侯羊王’四个字。”①

  学者们研究发现,这些资料和新疆地区同一时期的丝绸织物有着近似性,说明两者可能存在内在联系。织锦上的汉字昭示,它的制造地或者发源地只能有一个,那就是中原地区,而其中传播路径则可能很多。但是在阿里地区却又是第一次,算是首例重大发现,改变了人们对高原丝绸之路出现年代的历史认知。
 

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出土的黄金面具。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仝涛 供图
 
  黄金面具 采用拓展成薄片的金箔制成,有一具在面罩的边缘上钻有小孔,用丝线将丝绸和它连缀在一起,出土时还带着丝绸腐朽后的残段。①

  黄金面具形象栩栩如生,学术界有很多分析和猜测。有专家认为它跟信仰有关,也有专家认为它甚至是灵魂的寄托之处。在汉文史料关于羊同国的记载中,对此有一定的反映。《通典》《唐会要》《新唐书》《旧唐书》等史料都记载了羊同国的丧葬情况,“其酋豪死,抉去其脑,实以珠玉,剖其五脏,易以黄金,假造金鼻银齿……”很可能是这个黄金面具的真实功能。


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出土铜器内茶叶遗存。仝涛 供图

  1800年前的茶叶 科学家在故如甲木遗址发现疑似茶叶的遗留。经过严密的检测和科学的测量,确定为茶叶,而且它和更早时期在西安汉阳陵发现的茶叶可以相互比较,推测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有助于弄清楚茶叶西传的路径和时代问题。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厚远和国内外同行合作,针对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寺遗址和西安汉阳陵陪葬坑出土的疑似茶叶食物残体,开展了系统的植物鉴定和年代学分析工作,明确了鉴定茶叶的两个生物标志物:咖啡因和茶氨酸。此外,他们通过碳十四年龄测定,证明故如甲木寺遗址出土植物年龄距今约1800年,属于西藏古象雄王国时期;汉阳陵出土植物年龄约为2100年,与历史文献吻合。②

  在阿里地区发现茶叶不仅是西藏地区的首次,也是包括新疆在内的中国广大饮茶地区的第一次,与这里发现的丝绸织锦结合起来看,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丝绸之路的认识,也改变了对茶叶传播路线的认识。

参考资料


① 霍巍:《阿里高原象雄考古揭秘:“王侯”丝绸与黄金面罩》,《大众考古》2015年第1期。

②《地质地球所等发现世界上最早茶叶实物》,中国科学院网2016年1月11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