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2024-07-30 09:12:12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名家辈出、桃李芬芳。在党的民族教育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肇始于1951年首期开设的“汉语文”“民族语文”课程。七十年来,一代代学人筚路蓝缕、辛勤耕耘。八十年代初,获批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此后学科发展扬帆起航、薪火传承,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旗帜,赓续中华优秀文化为目标,服务国家民族事业为责任。2020年6月,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由原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藏学学院、彝学学院合并重组,焕发新生。

学院以学科引领,守正创新,2010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14年获批国家民委重点学科,2015年入选国家民委、四川省共建培育博士一级学科,2018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19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0年以来,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聚焦共同,奋进一流,形成学术实力雄厚的全新团队,获批为四川省贡嘎计划“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院学术底蕴深厚,育人初心长青。先后涌现出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领域声名卓著的何剑熏、何宁、李国瑜、王发国、刘元树、祁和晖、冯元蔚、格勒、沙马拉毅等学者。名师引领,以“立德树人”为基,祁和晖教授荣获“立德树人成就奖”荣誉称号,王启涛教授荣获“立德树人卓越奖”荣誉称号,罗庆春教授荣获“立德树人优秀奖”荣誉称号。代代教师传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初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蔡富莲教授、“国家民委教学名师”德吉草教授等一批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

学院师资阵容雄厚。现有教职工98人,在职教师中获得海内外著名高校博士学位人员58人,高级职称人员53人、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56人。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1人,“天府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0人,四川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近年来,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10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6项,重点项目2项,科研经费共计3500余万元。出版专著250余本,在《中国语文》《文学评论》《民族研究》《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0余篇。

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已建成完备的本、硕、博(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现有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设有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5个学科方向。有中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设有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文学人类学与美学、民族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等11个学科方向。本科专业包括含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并以建设中国语言文学“新文科”为旗帜,设有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零起点”师范方向等。其中,汉语言文学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学院获批有多门国家级、省部级精品课程与一流课程。

学院以学术平台支撑教学科研。现有教育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藏羌彝文化研究院、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杜甫研究中心、西南民族大学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所、西南民族大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研究推广中心、西南民族大学民族濒危语言研究中心等一批精品化、跨学科、兼顾主流与特色研究的学术平台。并建设有濒危语言实验室、语音实验室、录音棚等文科实验室。

70余年来,桃李天下,代代学子积极投身祖国建设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着积极力量。学院培养出新中国第一位文化人类学博士、第一位藏族博士、著名藏学家格勒教授,《格萨尔》研究专家降边嘉措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原书记处书记、副主席、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先生,四川省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席、学校原党委书记、著名藏学家罗布江村教授,学校原校长、宋代文学研究专家曾明教授,学校原副校长、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专家沙马拉毅教授,中国第一位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刘适兰女士等。在科研院所、党政机构,在基层村镇、农田牧场,在各级机关、学校、商业企业,都有学院校友踔厉奋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蹄前进。

当前,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突出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着力提升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国家民委党组和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中华各民族优秀干部人才的培养基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地,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创新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扎根基层服务祖国大西南经济社会建设的智力支撑基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数据截止2023年12月)

网站链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