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援藏提升雪域儿女受教育水平

2024-09-04 10:11:53来源:中国民族报作者:徐爽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复兴之翼。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办好西藏教育。根据西藏“一高一低”(“高”是指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气候严寒,氧气稀薄;“低”则指历史原因导致西藏开办现代教育时间较晚,教育事业底子相对薄弱、起点较低)特点对教育事业造成的制约,党中央将教育援藏作为对口支援西藏的重要内容,组织调集有关省市教育资源,为西藏教育事业夯实基础,实现幼有所学、学有所教,为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教育援藏经历了摸索起步、深入发展和“组团式”的迭代升级。1951年和平解放前,西藏的现代教育几乎是空白。西藏和平解放后不久,1954年,中央政府选派首批1500名援藏教师入藏,播下西藏现代教育的第一批种子。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方针,教育援藏也进入对口支援阶段。通过多年持续输入,一批又一批援藏教师接续奋斗,给西藏源源不断带去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通过“传帮带”的辐射效应,为西藏培训了大批师资,留下一支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2015年,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和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后,“组团式”教育援藏正式进入实施阶段。“组团式”教育援藏是新时代教育援藏模式的一次重大创新,将过去分散式援教整合为集约化、精准化、科学化的教育合力,凸显集团规模和精专发力优势,助推西藏教育整体发展。

  “组团式”教育援藏尊重教学和管理既有区别又不“分家”的规律,采取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两翼齐飞”的办法,组织40到50名优秀教育人才集中进驻一所学校援助,直接带动整所受援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建成一批示范性学校;同时又以这些学校为中心站点,为全区74个县(区)西藏中小学开展送教下乡、集中培训、远程教育等活动,提升县级以下中小学的教学、管理能力,扩大教育援藏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满足受援学校的真实需求,提高教育援藏的效率。

  在对援藏教育人才的选派方面,精准确定援藏团队的数量规模和质量结构。其中,质量结构重在考察援藏教育人才的身体素质、环境适应性和从教学科,针对西藏师资中数理化教师结构性短缺,实施数理化等紧缺学科教师为主、兼顾素质教育学科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为补充的选派方案。2019年,400名援藏教师团队上了高原,针对当地教育软硬件条件较好、但音体美专业教师相对缺乏的现状,提升了音体美专业教师援藏占比,还开设了无人机编程、机器人操作等科创课程,让高原孩子享有的教育资源与全国各地同步。组团教师进藏后,与受援学校深度融合,实现岗位对接匹配,强化受援学校薄弱学科建设,填补受援学校课程体系空白,多方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组团式”教育援藏实施以来,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效。17个支援省市已累计派出2100余人次教育援藏人才以“以省包校”的形式支援21所中小学,辐射带动西藏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全面实现“五个100%”,即中小学双语教育普及率、小学数学课程开课率、中学数理化生课程教学计划完成率、中学理化生实验课程开出率、职业技术学校国家目录规定课程开出率均达100%,大大提升了西藏学子受教育权的保障水平。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教育援藏更是从组团式结对帮扶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口支援,更加灵活有效的援藏途径不断得到拓展,极大地充实了西藏的教育力量,对于缩小地区差异、促进西藏教育跨越式发展、保障各族群众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享有公平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西藏全区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90.4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78%,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平均教育年限超过13年,主要教育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

  放眼未来,教育领域关注的已不是孩子“有没有学上”的问题,而是如何“上好学”、如何优质均衡教育资源的供给。教育援藏将着力解决加强东西部教育跨区域协同发展、实现教育城镇集中化与学校布局结构均衡化、提高受援方自主参与度、优化援藏教育人才的激励和考核监督机制等问题,沿着教育公平、效益最优的方向,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副教授)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