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SOS儿童村其乐融融的一家。图由儿童村提供
11号家庭“妈妈”参木决和卓玛。记者 梁兰 摄
在拉萨SOS儿童村,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妈妈”,她们用无私的爱为一群曾经失去家庭温暖的孩子,重新撑起了一片幸福的天空。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照进村落,“妈妈”们就已开启了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天;夜晚,当孩子们进入梦乡后,“妈妈”们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味着一天的点滴。在儿童村的庇护下,孩子们不仅茁壮成长,还从这里走向社会,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而这背后,更有着民政部门的悉心关怀与有力推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拉萨SOS儿童村,去探寻那些藏在平凡日子里的爱与希望。
“妈妈”的日常 点滴陪伴,汇聚深情海洋
“看,这是女孩住的房间,这是男孩住的房间,这是书房……”近日,记者走进拉萨SOS儿童村11号家庭,“妈妈”参木决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起家里的情况。参木决用心经营的这个“家”,是儿童村众多“特殊家庭”中的一个。她的每一天,忙碌却又充实,琐碎中满是幸福的味道……
早上6点半,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睡梦中时,参木决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熟练地拧开灶台上的两个开关,一边煮着鸡蛋,另一边烙着酥脆的煎饼。在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中,奏响了这个七口之家新一天的乐章。
做好早餐后,参木决走进孩子们的卧室,她轻声唤醒还在睡梦中的孩子,细心地帮他们穿衣服,整理床铺。孩子们揉着惺忪的睡眼,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因为他们知道,新的一天又能在“妈妈”的陪伴下度过了。
孩子们洗漱完毕,参木决就带着孩子们来到餐厅。她拿起勺子耐心地给年龄小的孩子喂饭,还不时地吹一下,就怕烫着孩子。旁边稍大一些的孩子吃完饭后,便自己穿鞋子、背上书包,给“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后,就去上学了。
上午的时光,是留在家里孩子学习和玩耍的时间。参木决陪着孩子们玩拼图,当卓玛在她的引导下,突发奇想拼出一幅幅图案时,参木决会立刻表扬她。卓玛开心极了,一头扎进参木决的怀里,参木决紧紧地抱住她,脸上满是骄傲和欣慰。
中午时分,参木决一边带着孩子,一边准备午餐。吃过午饭后,她先哄孩子们睡午觉,等孩子们睡着后,参木决迅速将孩子们换下的脏衣服扔进洗衣机,接着就开始洗锅、收拾屋子。等孩子们睡醒后,她又带着孩子们到院子里晒太阳。院子里,孩子们兴奋地奔跑着、嬉戏着,笑声在整个院子里回荡。玩累了,他们会跑来依偎在参木决身边,静静地听她讲故事。
傍晚,参木决带着孩子们回到房间,又开始在厨房里忙碌着准备晚餐。晚餐后,参木决还得辅导孩子们写作业、帮他们洗漱,然后哄他们入睡。直到孩子们进入梦乡后,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自己的房间。
皓月当空,参木决也结束了普通而忙碌的一天。可她又开始琢磨着,明天该给孩子们做什么好吃的早餐呢……
孩子的成长 从懵懂内向,到逐光而立
走进儿童村14号家庭,房子虽然不大,却被收拾得井井有条,客厅一侧的墙上,挂满了孩子们的荣誉证书和各个成长阶段的照片,显得格外温馨。屋内“妈妈”措姆一边打扫卫生,一边和“儿子”旺扎开心地视频聊天,这是她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之一。近25年来,措姆亲手抚养了近20个孩子,她一直陪在孩子们身边,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如今,已经有12个孩子走上工作岗位,还有些孩子成了家、当了爸爸妈妈。
看到记者到来,措姆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和旺扎挂断视频后,她满脸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起旺扎。措姆介绍,旺扎现在不仅有了稳定的工作,还结婚生了两个可爱的宝宝。旺扎刚来到儿童村这个大家庭的时候,已经12岁了。那时候的他胆小,也不太爱说话,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对这个陌生的环境充满了抗拒。但在措姆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这个曾经内向的小男孩慢慢打开心扉,开始愿意和措姆分享他的心事,性格也变得越来越乐观开朗。他还培养了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不仅唱歌好听,绘画也不错。
2023年,旺扎大学毕业后,顺利考入了浪卡子县应急管理局工作。工作期间,他结识了他的爱人。在征得措姆的同意后,两个年轻人很快步入了婚姻殿堂。虽然旺扎现在已经成家立业,离开了儿童村,但在他的心中,对措姆的那份亲情,丝毫没有因为距离而减少。他也会经常给措姆发消息、打视频电话,和她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节假日的时候,还会带着妻子和孩子回来和措姆一起过节、聚餐。
“在我的心里,这些孩子虽然都不是我亲生的,但我却早已把他们当作了自己的亲生孩子,视若珍宝。每一个孩子都在我心中占据着的重要位置。”措姆说。
现在,措姆还抚养着6个孩子,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每当听到孩子们那亲切的呼唤,措姆的内心便涌动着甜蜜。那一刻,她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幸福。在儿童村这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里,每一位像措姆一样的爱心妈妈都慷慨地奉献着她们独特的母爱,给予孩子们最深情的关怀与照顾。
儿童村的呵护 全方位滋养,助力成长之路
走进拉萨SOS儿童村,就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花园村落。一幢幢藏式风格的小楼点缀其间,整洁的环境和完善的设施,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儿童都能感受到家的温馨。每幢小楼就是一个“小家”,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及书房,一应俱全。儿童村工作人员德洋吉表示,办村的宗旨就是“让每一个孩子拥有有爱的家”。目前,儿童村共有106个孩子,17户爱心家庭,17位职业妈妈。每个爱心家庭由一位爱心妈妈和6至8名孩子组成。
德洋吉介绍,在孩子的抚育过程中,儿童村非常注重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他们采取一名党员结对一户家庭的方式,党员们和家庭妈妈一起承担孩子的教育任务,帮助解决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孩子们的学习效果。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村两委班子成员还会经常到孩子们所在学校,和校领导、老师们详细了解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以及心理健康状况。每逢寒暑假和节假日,都会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另外,每周都会组织“妈妈”们参加集中业务学习,为她们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
记者了解到,儿童村开村至今先后有194名孩子离开了儿童村,其中有53名孩子考上了公职岗位,他们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近10年来,这里的孩子升学率和就业率均为100%。从最开始对家庭式抚育模式的探索,到现在的成熟稳定,“妈妈”们和工作人员一起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也见证了儿童村的改革和发展。在拉萨市民政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儿童村的软硬件设施日渐完善,各项经费保障有力,这让家庭式抚育模式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升华。
民政部门关怀 政策为翼,托举孤童未来
在拉萨SOS儿童村,温馨感人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这些“妈妈”们用自己的爱和汗水,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温暖的避风港。她们的爱,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让这些曾经失去家庭温暖的孩子们,重新感受到了母爱的力量,也让社会看到了儿童村中那一抹抹动人的温情。
记者从拉萨市民政局获悉,近年来孤儿的保障标准从原来的每人每月1059元提高到了现在的每人每月1468元,这些资金专款专用、按时发放,确保了每个孤儿基本生活都能得到充分满足。
为了保障我区孤儿能够健康成长,我区民政部门还针对实际需求,精准发力,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比如《西藏自治区“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项目实施细则(试行)》《西藏自治区“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项目实施细则》《西藏自治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运行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通过实施精神素养提升、监护提质、精准帮扶、安全防护、固本强基5项行动,全面加强全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精神文化生活,构建起了一个从物质帮扶到精神滋养的全链条关爱服务体系。
儿童福利事业,是一项自带温度的事业,饱含着党委、政府的深切关怀,更饱含着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希望。近年来,随着民生领域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落实,那些曾经孤苦无依的孩子重新获得了生活的希望。“妈妈”们用爱温暖了孩子前行的道路,让他们能够重新出发,走向美好的未来。